-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江西吉安县第二中学 樊义安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目标]
1、读美文,赏美景
2、品语言,知情感
3、鉴意境,入形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速读法 鉴读法 仿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日里,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读到的是壮丽。
秋风中,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我们读到的是悲凉。
由此可见,同样是秋天,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学习《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秋。
二、听名家朗诵,学生默读,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秋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整体感知)
学生答:色、声、实、味。
老师补充:“味”这个字是全文情与景的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须细酌慢品。
2.作者认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韵味有何不同? (筛选信息)
学生圈画: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3.写北国之秋而多次点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鉴赏评价)
学生答:烘托的写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及不同之处。
4.作者写北平的秋为何文章标题是“故都的秋”? (情感初探)
老师点拨:“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速读课文,欣赏诗意秋景图,把握情与景的交融
1、快速阅读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故都之秋”的特点?
学生答:课文第一段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概括了故都之秋的特色。
2.作者通过哪些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学生答: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请学生引用文中的句子并加以阐述)
写秋院——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写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
写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 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写秋雨——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西去”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写秋果——“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四、品读课文,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1、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味”是什么?
老师点拨: “清”——清闲 恬静 安谧
“静”——细腻 幽远 幽静 深邃
“悲凉”——落寞 衰落 萧条
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讨论)学生列举文中句子: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学生答: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都秋的喜爱和向往。
老师总结: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数据通信技术 子网掩码、子网划分、网关 子网掩码与子网划分.ppt VIP
- 柑橘新品种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共字).doc VIP
- 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实施策略.docx
- 美甲店的前景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班主任计划和总结及班主任手册.doc VIP
- T_CFIAS 3040—2025(混合型饲料添加剂25-羟基胆钙化醇(25-羟基维生素D3)).pdf
- 医疗器械(耗材)项目投标服务实施方案(技术方案).pdf VIP
-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24).docx VIP
- 西门子保护说明书7SJ686用户手册.pdf VIP
- 5.1.3.1生物圈(第一课时) 课件--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