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④ 温室墙体和后屋面的厚度 温室墙体和后屋面的作用: 承重 保温 蓄热 温室墙体厚度 有夹心保温层的石墙、砖墙厚度一般为50厘米。 内墙为石头或砖墙,外培防寒土的墙体一般应为当地冻土层厚度再加50厘米。 后屋面厚度 40~70厘米。 ⑤ 后屋面水平投影长度 后屋面过长会造成春夏秋温室北部地面阴影过长;还会减小前屋面采光面积,使白天升温过慢。 后屋面越长,冬天晚间保温越好。 1.0~1.4米 2、墙体和后屋面材料的选择 选用保温和蓄热能力均较强的材料; 保温能力强的材料,蓄热能力就差,反之亦然。 因此,必须采用复合墙体,即内墙采用蓄热能力强的材料,中墙和外墙采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 墙体内侧要求采用蓄热性良好的材料 墙体外侧要求采用保温性良好的材料 日光温室常用建筑材料的热工参考指标 材料名称 容 重(kg/m3) 导 热 率(kcal/m.h.℃) 蓄热系数 (kcal/m.h.℃) 整齐的石砌体 2680 2.75 20.60 钢筋混凝土 2400 1.30 14.00 草泥或粘土墙 2000 0.80 9.10 空 心 砖 1200 0.45 5.56 锯 末 250 0.08 1.75 稻 草 320 0.08 1.55 空气(20℃) 1.2 0.02 0.04 墙体类型 类 型 内 墙 中 墙 外 墙 砖体空心墙 12cm水泥砂浆砖墙 6~12cm空心内衬 24cm水泥砂浆砖墙 砖体夹心墙 12cm水泥砂浆砖墙 12cm珍珠岩、炉渣、锯末、聚苯板 24cm水泥砂浆砖墙 砖墙或石墙外培土 24cm砖墙或37cm石墙 外培土1.0 ~1.2m 土 墙 50cm厚木板打墙和泥垛墙 外培土1.0 ~1.2m ①砖石结构墙体 总厚度48厘米: 内墙24厘米 9厘米厚聚苯板 外墙12厘米 24cm 12cm 9cm ②砖石墙外培土 ③聚苯板装配式日光温室 优点:造价低廉、施工简单、保温性能好。 缺点:蓄热能力差,冬季夜间温度偏低。 后屋面类型 木板、草垫、炉渣、水泥砂浆 木板、聚苯板、炉渣、水泥砂浆 喷塑编织布+2cm厚木板+9cm厚聚苯板+炉渣(掺1/5白灰)+水泥砂浆 秸秆、碎草、草泥 10cm厚秸秆+10cm厚碎草或稻壳、高粱壳+10cm秸秆+5cm厚草泥 二、设施农业环境概念 设施农业环境是指设施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园艺植物、牺畜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设施的环境控制是根据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作物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三、我国设施农业环境研究进展 1、温室结构性能研究 20 世 纪 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围绕不同结构类型日光温室性能(光、温)开展研究,目的是解决日光温室结构优化问题。 个别的测试资料,定性分析——模型研究 北京市曾对日光温室的气候环境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观测,得到一套较系统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依据蔬菜栽培的需要进行季节划分,统计各不同时段的光照度,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积温,每日白天和夜间高于不同界限温度(如白天28 ℃,夜间10 ℃)的时段和出现时间等,建立了一套模型。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引进了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连栋温室,但关于此类温室系统的气候测试资料和分析报导甚少。 温室气候模型——生物气候模型 2、环境调节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节能保温技术的增温、保温和节能效果的研究比较集中。地下热交换系统、温室加热系统等 其中地下热交换系统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大型连栋温室中的应用报导较多,较深入。 曲梅等研究了4种加热系统布置方式即地板加热,地面加热,栽培床下加热,四周和柱加热系统对室内温度垂直分布的影响,指出地板加热和地面加热土壤温度较高.作物层内温度分布均匀,且空气温度随高度而降低。显然此种温度垂直分布的特征有利于抑制夜间温室的热量失散为节能技术提供新途径。 3、温室气候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 我国现有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可采集和处理温室内外的光照度、温度、湿度,降雨量、co2浓度等环境因素。 重视信号的传递转换,数据的记录和显示,而对传感器的选择注意不够。传感器的精度、分辨率、时间响应、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传感器技术仍是薄弱环节。 控制系统:单片机——集散式和分布式网络。 模糊控制方法(知识表达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弱) 现有的各种环境控制系统侧重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温室内作物的要求和反应则考虑得较少,人们只是根据经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