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与认同的绕行.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 Paul Gilroy 參見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 Paul Gilroy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Goldsmiths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DJ and music journalist African diasporic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exchange There Aint No Black In The Union Jack, Small Acts: Thoughts On The Politics of Black Cultures, and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分享一種身分認同:國家、種族、族群、地方性 認同標示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分野(division)與從屬類別,並有助於我們去界定周遭一切不穩定的、各種因地制宜的界線,以使置身於其中的人可以理解這世界,並察覺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A controversial issue Potentially illuminating themes 「我們」究竟是如何構成的? 每一個「我們」的構成,必須將某個「他們」排除;必須標示出差異,才能創造認同。 政治性運作 以族群的血統關係為例,或許只是一種想像的連結,其力量卻不可忽視。 認同與權力、權威 Jean-Jacques Rousseau on heroic figure From chaotic, heterogeneous state to a continuous and integrative community 政治過程中,一種使人們成為一體的、共有的認同提供,是最關鍵的因素。 以Moses為例(參見p.455引文) 認同概念連結方式的多樣性 是社會性的,而不是自然的 需要建立特定組織機構、民情風俗與生活習慣的建立、以及特定的排除機制 本章論點:當新的從屬方式被發明出來,並且被授與一種自然與傳統的永恆力量時,那麼,在民族國家(nation-states)的時代中,與個人和公民有關的認同觀念,就會特別具有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現代重要性。 晚期現代性:大量人口跨一國界的遷移,即時傳送傳播內容的現代科技,擬像文化,全球化 離散(diaspora) :跨國工作者的認同形構,挑戰本質主義者定於一尊的概念 認同並非一種被地域因素或國籍因素,以不証自明的方式所決定的事物。 離散提供認同的新的可能性 關於認同的問題 情緒與情感連結如何作為認同的基礎? 情感情續的聯繫如何成為社會活動模式的一環,成為描述文化特徵的一部分? 如何說服個人與團體進行利他或暴力行為? 爲何有人可以在認同受到威脅時選擇犧牲自己的性命,或者不惜犧牲別人的性命? 集體認同的概念如何策動人們進行相互連結?在此過程中,個體性如何被拋棄?或者說消解於大團體中? 認同的奇觀(spectacle) 個體先驗(individuality-transcending)的相同性有時被當作將不確定所帶來之焦慮一掃而空的方式。 how it becomes a thing, an entity, or an object, a tacit sign, fixed, desire for sameness 透過一些精心製作的佈署,例如穿制服這樣的表徵形式,將原本散亂無章、無法避免之歧異性,統整組合成一個人造的理想調和狀態。這個揉合了國家或族群願景(version)所製造出來的認同綜合體,相當誘人,因為所有的差異都被排除銷抹了。 認同的本質化 不相信有其它認同的方式 認同成為一個物件(thing)、一個實體(entity)、或者一個對象(object)。認同成為心照不宣的符號(tacit sign) 這種本質化的認同揭示了一種深層的、連結一致的、休戚與共的欲望:一種固定不變的(固著的,fixed)、機械性、而又對「相同」(sameness)過度熱中的欲望。 若然,個體的能動性(agency)所提供的可選擇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漸趨消失。認同不再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自我創造以及社會互動的過程。 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 vs. 個體認同(individual identity) 個體認同是協商的結果,它是被培育、受到保護的。個體認同可以被改變、重塑與重新定義,其可塑性(malleability)就像是愉悅、力量、危險以及財富的來源。 e.g., You are what you wear. P.470的小結 認同的使用 認同作為一種主體性 自我的穩定一致與權威、可靠真理的關係 在以焦慮與不確定性作為主要特徵的懷疑時代中,

文档评论(0)

444885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1121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