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托氏在俄国反动人物心目中的地位 思想历程 《战争与和平》简介 基本主题:探索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 1、贵族妇女安娜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同贵族青年渥伦斯基相爱而离开家庭,为此她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来又受到渥伦斯基的冷落,终于绝望而卧轨自杀。通过这条线索,作家表现了城市贵族的生活状况 《复活》简析 1、《复活》基本情节: 年轻的聂赫留朵夫公爵在他姑母的庄园里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即抛弃了她。玛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庄园,几经颠簸,沦为妓女,后被诬告犯有杀人罪而下狱。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重又遇见他的受害者玛丝洛娃。 在忏悔之余,聂赫留朵夫决心赎罪。他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上诉,并打算同她结婚。在上诉失败后,他陪同被流放的玛丝洛娃一道去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则在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感召下,改正了多年来养成的一些恶习,并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她不愿拖累聂赫留朵夫,便与一个被流放的革命者西蒙结合了。 小说就这样表现了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 思想内容 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揭露了监狱——法庭——各级官吏——官方教会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表现了长期受欺骗和压榨的农民的深刻仇恨。 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苦难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反映了农民对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愤怒抗议。 小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甚至照抄《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的教义。 聂赫留朵夫形象 托尔斯泰思想探索者形象、“忏悔贵族”形象的发展和总结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聂赫留朵夫痛苦而复杂的转变过程。 纯洁——堕落——复活 复活的关键性内容: 法庭相遇,促使他麻木多年的民主意识觉醒; 农村之行,使他开始与贵族决裂; 上访彼得堡,让他看清了沙皇政府法律制度的黑暗与官吏的残暴,促使他与上流社会的人越来越员,与劳动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 同政治犯的接触,使他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找到《福音书》,使他走向彻底复活。 喀秋莎-玛丝若娃形象 受压迫凌辱的俄罗斯妇女、劳动人民的形象 纯洁——沉沦——复活 《复活》的艺术特色: 第一,精微的心理描写 第二,鲜明强烈的对比 第三,辛辣尖锐的讽刺 * 列夫·托尔斯泰和《复活》 文学地位 列宁:“他竟能提出这样多的巨大问题,竟能达到这样高 的艺术力量,以致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首要的 地位。” 1908-1911年,列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 革命的一面镜子》等七篇论文专论托尔斯泰,给他以崇高、客观的评价。 1828年9月9日诞生 1830年丧母,1838年丧父 1844年9月,考入喀山大学 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 1848-1851, 过堕落生活 1851年4月—1856年,高加索服役 1857年和1860年,西欧旅游,同事醉 心于教育事业,创办农民子弟学校 1861年,农奴制废除,担任和平调解人,维护农民利益,被贵族联名控告,家被抄查,学校被封闭 1862年与18岁的索非亚结婚 60-80年代,托尔斯泰由贵族自由主义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生活简朴,下田耕作,放弃版权、产业,参加赈灾、社会调查,关心贫苦农民,形成“托尔斯泰主义” 1910年10月28日深夜, 离家出走,11月7日病逝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集中体现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对现存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 2、宣传“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说教 两个思想侧面 列宁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的评价 “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 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 ……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 “俄国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 尼古拉对托尔斯泰毫无办法,而托尔斯泰 却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 50年代,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 ,缓和农民与地主 的关系 60至70年代,其思想上民主主义因素增长,世界 观矛盾加深。提出贵族“平民化”思想。与此同时, 宿命论、不抗恶的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在作品中 也日益明显 早期创作(1852—1863) 创作概况 1、1852—1857,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少年》和《青年》 2、1854—18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