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特点作用与发展趋势
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特点
1、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第一个特点是——各区域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则是其他各行各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其他社会分工的物质基础。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所有的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因此,农业是历朝历代各区域的基础产业,是区域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顺利了,增长速度加快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才加快。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如果,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损害,所以农业发展状况制约着传统区域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2、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区域经济贸易量有限
唐代以前,全国农作物与手工业在区域中分布呈现强烈的自然均衡状态,各区域物资的构成都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特征,远距离的物资交流很大一部分通过政府调拨手段来实现。商品在各区域间的流通在品种上多局限于名特产品,在时间上局限于丰歉调剂,在空间上地域延展度不大,尤其是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稀疏。“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的这一民谚,直到唐代仍为商人恪守不逾,因为运输成本的巨大耗费会抵销商品区域差价所带来的商业利润。
3、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
在人类社会具体阶段上,社会经济的区域发展从来就不是均衡的,都是具有区域差异性的。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其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社会经济资源分布和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均衡性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经济区域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理条件复杂,导致了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现象表现为各地区在生产部门上发展的差别。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叙述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他把全国分为四个经济区,并指出这四个经济区的自然条件与物产的差异是:“山西饶材、竹、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薑、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又例如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在盆地外围的各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而四川腹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沃野千里,宜于农业生产,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那里盛产“水稻” 、“小麦” 、“玉米” 、 “茶叶” 、“食盐”等,所以西南地区大宗商品有“盐货” 、“茶叶” 、“土布” 、“粮食” 、“矿业” 、“木材” 、“土特产及杂货”等。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是大草原与全国畜牧业基地,所以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有“食盐” 、“粮食” 、“丝绸” 、“布匹” 、“矿冶” 、“木材” 、“茶叶”
4、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第四个特点是河口经济——区域水利经济
通过对各朝代各区域水利资源分布及其变迁的考察,可以证明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的区域扩张,都是以水利资源利用为媒介并逐步扩大的结果。河流不仅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还以其自然冲积的功能,能在河流分水口地方冲积出肥沃的土壤资源,从而为密集的人口定居提供了农业耕作的前提条件。农业水利以及水运所提供的区域经济与政治的整合,实际上是区域社会经济差异形成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开发利用河流,并发展了漕运。漕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大运河时代,在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之后,漕运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区域的便捷条件,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调剂物资、进行区域经济贸易、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两代,漕运的社会历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大运河上,年复一年的大规模漕运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南北区域的商品流通。
5、传统社会中区域经济的第五个特点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
在经济技术落后和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最强的,区域贸易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性也是最大的。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和在像四川那样的交通条件所产生的运输成本巨大,抵销商品区域差价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因此,自然地理条件局限了区域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其次,作为区域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在大江河流域或河谷地带,往往地势低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交通便利,得到发展生产。中华文明之所以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是与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条件分不开的。所以这里首先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地带。而这些自然的和历史的条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