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 年 第 56 卷 第 34 期:2873 ~ 2880 《中国科学》杂志社
论 文 SCIENCE CHINA PRESS
藏北伦坡拉盆地丁青组哺乳动物化石对时代和
古高度的指示
① ① ② ① ① ①③
邓涛 , 王世骐 , 颉光普 , 李强 , 侯素宽 , 孙博阳
①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② 甘肃省博物馆, 兰州 730050;
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E-mail: dengtao@
2011-04-15 收稿, 2011-07-26 接受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19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资助
摘要 藏北班戈县论波日地点丁青组上部所含的犀科肱骨远端是在伦坡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发 关键词
现的第一件哺乳动物化石. 论波日肱骨标本远端滑车内髁自内向外逐渐收缩, 内髁内侧边缘不 青藏高原
突起, 内上髁发达, 强烈向后伸展, 与内髁关节面之间以沟相隔, 符合犀科的特点. 内髁下宽上 伦坡拉盆地
窄, 内侧副韧带窝相当浅, 内侧韧带结节非常微弱, 内髁上缘的内侧部分与其上的骨面平滑过 古高度
中新世
渡, 没有明显的界线, 与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一致. 对比结果显示, 论波日标本在大小和
丁青组
形态上最接近于山东临朐山旺动物群中的 P. gracile, 从而判断其时代为早中新世晚期( 山旺期),
犀科
年龄约 18~16 Ma. 伦坡拉盆地犀科化石的发现, 表明丁青组上部已进入新近纪, 恢复的古生态
环境经早中新世的古气温校正后指示当时其地的古海拔高度接近3000 m.
犀科是犀类中的一支, 其典型特征是门齿中仅 物化石. 对伦坡拉盆地古高度的判断也有很大差别,
有上第一门齿和下第二门齿构成一对剪切组合. 犀 最低的估计认为丁青组时期的海拔高度仅有 1000 m
科在中新世达到其地质历史的多样性高峰, 曾广泛 左右[7], 而最高的推算则认为这个时期已达4500 m[8].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和非洲[1]. 犀科为草食性动物, 我们近两年(2009 和2010 年)在伦坡拉盆地开展了广
多数生活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只有少数或个别种, 如 泛深入的地层学调查和脊椎动物化石考察, 在丁青
披毛犀(Coelodonta 属)生活于寒冷地区[2]. 犀科化石 组原有鱼类化石报道[9] 的基础上发现了更多的层位
不仅是具有严格时代意义的新生代重要标准化石, 和材料. 尤为重要的是, 在丁青组中还发现了对时
同时对于动物群的生态环境具有关键指示作用. 代确定和古高度判断有重要意义的犀科化石, 本文
伦坡拉盆地位于西藏北部的班戈县和双湖特区 就是对伦坡拉盆地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和
交界线南北两侧, 平均海拔约 4700 m, 是藏北新生 讨论.
代地层甚为发育的地区. 伦坡拉盆地的新生界总厚
1 区域地质背景
达4000 m 以上, 由下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