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3
泸州市2013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
农村彝族散居区彝族特色学校建设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石屏民族中学课题组
2010年开始,古蔺县学校开展了经典文化的诵读,由此发展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各校都在搞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是我们学校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认为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千篇一律。于是,2010年开始,我校从石屏乡作为泸州市彝族相对集中的实际出发,从彝族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的实际出发,从传承和拯救彝族文化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彝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开展了彝族文化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研究。从前期彝族校园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开展“农村彝族散居区彝族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考虑到从学术和实践研究的高度,去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大力开展彝族文化实践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3年5月向泸州市教科所提出了申请,2013年11月被批准为泸州市2013年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以此为起点,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希望各位专家教授和广大同仁对我们的课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战天斗地,以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辛勤劳动,为开发西南,共同创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世界许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大多依赖于人类的记忆,通过口头方式使其主要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得以世代相传。彝族的民间文化也主要由毕摩、民间艺人、故事讲说家、歌手等传承,但是,在社会、经济急速变迁的全球化趋势下,这些文化传承面临萎缩甚至步入濒危的紧急状态,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诸多民族歌手、艺人、演述人、故事家正处于自生自灭、人亡歌息的断代现象。
近年来,受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石屏乡彝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首先是彝族文化生长的土壤正在消失。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减和消失。其次是认识的误区与偏见,进一步导致了民间文化生存空间的缩减与民间文化消失。第三是同化现象严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传媒、网络等新兴文化快速兴起,文化交往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频率更快,不同文化形态的接触、交融和对话更加频繁,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原有的生存样貌难以保持。如彝族服饰、饮食、习惯、文字、语言等基础文化正在消逝。在石屏乡这样的彝族散居地区,彝族同胞对彝族文化知之甚少,几近消失。
我国有九百万彝族同胞,主要居住在西南地区。其中,在泸州市,古蔺县石屏乡和叙永县水潦乡的彝族同胞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古蔺县石屏彝族自称“聂苏”,杂居在石屏乡的彝族人口约占全乡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主要集中在在三桂、石屏、青凤、刘家、茅坝五个村。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1992年起,包括彝族同胞在内的石屏人民自主筹资兴建了石屏民族中学。这是泸州市唯一一间以“民族中学”命名的学校。建校以来,石屏乡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为地方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多年来,石屏民族中学只有“民族”之名,并没有“民族学校”之特色,更没有“彝族特色”。首先,在近千人的学生中,有近三百人是彝族学生,大多数彝族学生只懂极少数本族语言,不识彝文字;有的既不懂本族语言,更不认识彝族文字。这是彝民族母语走向消亡的危险的迹象。其次,在学校,几乎所有彝族学生都没有穿戴彝族服饰。第三是学校没有打造民族学校特色,尤其是“彝族特色”,如学校的建筑、教室布置、校园文化设施等均无彝族特色可言。第四是彝族学生缺乏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第五是彝族学生性格相对内向孤僻,在人际交往方面相对较差。这引起了开明人士的高度重视,多次在县、乡人大会议及其它会议上提出了拯救和传承彝族文化、建设彝族文化特色学校的建议。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学校拟开展课题研究,对彝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进行实践与研究,以此拯救和传承即将中断或消失的彝族文化,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彝汉民族的共同家园,为加强和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问题,国家教委、国家民委于1992年10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把我国民族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1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报告》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加强领导,给予关心和支持,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