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 告别贫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走出大山告别贫困   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区之一。定边县境内涉及19个乡镇、218个行政村、1316个自然村,36591户、16.3万人(其中深山区6.7万人,浅山区9.6万人),总面积464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7.1%(其中深山区2612平方公里,浅山区2030.2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白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白于山区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2001年贫困人口为10.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6%。经过10年连续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仍然有6.1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7.6%。榆林市专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认为白于山区走向富裕的现实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   一、移民搬迁是白于山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根本出路   第一,白于山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长期以来白于山区自然条件一直相当恶劣,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使本就艰难的农业生产也常常因灾绝收。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毫不夸张。   第二,资源性缺水非常严重。该区年均降水量为316.7毫米,年均蒸发量2491毫米,是降水量的7.9倍,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人畜饮水困难。“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建设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若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几十里外买高价水吃。饮水困难仍然是制约白于山区群众生产生活致命的软肋。   第三,基础设施依然非常落后。近年来,随着定刘张公路的贯通,白于山区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多数乡村道路仍为土路,部分自然村还未通路。自然村之间的距离大都在十公里以上,耕地上很少有生产道路,入种秋收都是人背驴驮。行路难特别体现在孩子上学上,很多孩子上学至少需要步行10公里以上。区内电力设施落后,仍有66个行政村未进行农电网改,72个自然村至今未通电。区内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要改变这些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国家在近期内投巨资是不现实的。算效益帐,实施群众整体搬迁的效益才是最大,实现的将是群众切实得实惠、政府公信力提高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三赢局面”。   第四,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根据定边县普查摸底,白于山区群众住土窑洞和土坯房的农户占30%,其中深山区占到60.6%,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姬塬镇东掌村住土窑洞和土坯房户比例高达96.2%,近3年新建房仅有6户,其中3户还是由于地质灾害原因政府补建的三间砖瓦房。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土坯房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农户的住房条件,就当地山区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而言,实施旧房改造或者补贴新建住房困难重重。   第五,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姬塬镇东掌村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1.3%,初中占3.2%,小学占85%,文盲占10.8%。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上小学的地方是距离该村9公里外的甘肃环县,在本省内上学只能去镇上,距离本村20多公里。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不管不问,重病听天由命。在我们走访的8个行政村中,仅有2个村子就医条件相对方便。教育事关白于山区20多万群众未来和孩子们一生发展,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只有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二、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在主观条件方面,一是群众搬迁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这次调研的4个乡镇、8个行政村中,当问及群众是否愿意搬迁时,90%以上的表示愿意搬迁,只有年龄偏大的老人有故土难离观念不想迁,但同时又表示会跟随自己的儿女走。在调查中,我们感到,深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和改善生存条件愿望尤为强烈;油区的群众也想迁,他们认为从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出发搬迁是迟早的事。二是陕西省政府决心大。2009年,陕西省作出白于山区群众要实行大规模、整建制搬迁的重大决策,并明确省上设立22个亿的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和神府煤矿采空塌陷区群众安置专项基金,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这为圆白于山区群众走出大山之梦带来了看得见的希望。三是市县乡三级领导积极性高。榆林市成立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市长亲自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