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5课
戊 戌 变 法;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戊戌变法背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一、戊戌变法背景;?
;2、经济基础:;时间:
原因:
代表人物:
;主张: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其中郑观应还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
;二、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传播;虽然维新人士各具特色,但是他们共同的主张有哪些?;1、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2、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4、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二、戊戌变法的进程;公车上书的原因;探究一:;影响
;2、壮大声势——创办报刊、组织学会;;;作用:
①介绍西学。
②宣扬维新思想。
③推动变法运动。
意义: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
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讨论时
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
形成。;2、壮大声势——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背景;列强瓜分中国;2、壮大声势——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问题: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法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类别;;新政危机四伏;新政危机四伏;2、壮大声势——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光绪帝;戊戌政变的结果:;戊戌政变的结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原因:;1、变法失败的原因;1、改革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我支持变法!
2、要处理好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寻找慈禧太后当你们的靠山!
3、改革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
4、你们敢为天下先勇于改革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
…………;三、戊戌变法的评价;戊戌余音: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挟光绪仓皇出逃,被称为庚子国难。鉴于世界之潮流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于1901年推行新政;1905年迫于国内立宪呼声,清政府又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参与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1、怎样理解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提示: 看一个政治运动的性质,主要看运动的目的、内容和作用,领导者是次要的。甲午战后,变法进入政治运动范畴。归纳维新派的目的,可概括为两点: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从内容看,有些是封建改革,但有利于向资本主义过渡;有些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性质,尤其经济方面。从作用看,结果虽失败,但对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启蒙作用很明显,启示人们进行革命,不久孙中山成为时代先锋。即使从领导者来看,也是维新派推动、策划的结果,他们是变法的顾问、灵魂,光绪帝只是一个挂名或台前领袖。;2、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切入社会——中日改革前夕形势比较;切入措施——中日维新内容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命运不同的原因对比;一、阅读与思考
(材料见教材第112页)
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案: 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制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
(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身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规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实现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二、解析与探究
(材料见教材第112页)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答案: (1)差异
①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
②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③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2)联系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初中英语教研工作总结.pptx
- 眼科护理不良事件及管理.pptx VIP
- 市场调查--市场调查第五章 如何做实地市场调查.doc VIP
-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 必修第1册《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 美剧剧本绝望主妇台词本中英文对照精排版第一季第一集.pdf VIP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PPT52张).pptx VIP
- 新解读《GB_T 7739.1-2019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最新解读.pptx VIP
- 22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引——长期待摊费用.pdf VIP
- 【工程管理】结构钢检验报告GD210213.xls VIP
- ISO9001-2015-各部门内审检查表.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