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方外纪》新词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职方外纪》新词初探   根据《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中关于“西学东渐”的定义以及传教士的作用,我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朝万历年间到雍正禁教,这一时期西学东渐的工作主要归功于耶稣会传教士。西学东渐的第二个时期是从1811年至20世纪初叶,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再一次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这两个时期中,传教士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艾儒略(1582~1649)就是这批传教士中的一个,属于西学东渐第一个时期的耶稣会传教士,他是在中国系统介绍先进的地理知识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职方外纪》也是我国很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这本书向当时的中国人普及了先进的地理学知识。   《职方外纪》成书于1623年,共有亚细亚总说、欧罗巴总说、利未亚总说、阿墨利加总说、四海总说五卷。书中还附有万国全图、北舆全图、南舆全图、亚细亚图、欧罗巴图、利未亚图七幅图。它记录了当时先进的地理学知识,还记叙了许多奇闻奇事,极大地开拓了当时国人的视野。   在这本介绍世界地理、人文的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词,这些新词是不是艾儒略或者艾儒略同时期的传教士首创?如果是传教士首创,那么它们在这些传教士创制后如何被说汉语的中国人接受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些是值得思考的。本文择要对《职方外纪》中的新词进行源流考释。   1.暗礁   《职方外纪》卷之三:“此山而东,尝有暗礁,全是珊瑚之属,刚者利若锋刃,海船极畏避之。”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举的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缺少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例子。   在黄河清编著的《近现代辞源》中解释为:水下面的礁石。最早用例就是《职方外纪》中的例句。   《汉语外来词词典》和《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均未收录该词。《日本国语大辞典》释为“海面の下に隠れて見えない岩。隠れ岩”,举1832年《江戸繁昌記》用例:“且つ富津の暗礁、剣を樹へ穽を設く。土人避け慣るると雖も、間或は吸はる。”   《日本国语大辞典》中的例子是较晚的,也就是说,“暗礁”一词应该是在中国产生,后传到日本的。它是不是艾儒略首创的呢?   由明代章潢(1527~1608年)编,万历四十一年(1613),其门人万尚烈付梓成书的《图书编》上有例句:“自芝界岛好风半日,过抹直口有金嘴石冲出洋内,潮落可见。避之新河海口到沙岛,东南有浅挨深。行南门可入,东可门有暗礁,西北有門可泊。”   初刻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刻的《江南经略》也有例句:“孰为潮势急缓,尝水辨味可知。舟至某处有无暗礁伏沙舟人雇之安穏而行。”   虽然例子不是很多,但这两本书都是早于《职方外纪》的,这说明“暗礁”一词是艾儒略沿用了中国原有的说法。   2.北极   《职方外纪?首》:“人居赤道之下者,平望南北二极,离南往北,每二百五十里则北极出地一度,南极入地一度。”   《汉语大词典》里“北极”一词有北方边远之处、北极星、北天极,即地轴北端之延长线与天球相会之点、地轴之北端的义项。   “北极”首见于1602年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以天势分山海,自北而南为五带:一在昼长、昼短二圈之间,其地甚热,带近日轮故也;二在北极圈之内,三在南极圈之内,此二处地居甚冷,带远日轮故也;四在北极、昼长二圈之间,五在南极、昼短二圈之间,此二地皆谓之正带,不甚冷热,日轮不远不近故也。”   在随后的《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以及1761年的《地球图说》中都有用例。中国古代没有地球和地轴的说法,但是北极星、北天极和地轴北端的含义有相通之处,可以说,应该是《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利玛窦到中国之后,沿用了相关的概念,紧随其后的艾儒略等人也接着将这一概念发扬起来。“南极”一词亦如是。   3.冰山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的释义为:原指冰冻形成的山。后来也用来指漂浮在海中的巨大冰块,举的是《东西洋考》的用例。   《职方外纪》:“海水味咸,中有火性,又势常激荡,故不成冰。至北海则半年无日气,极寒而冰,故曰冰海。海舶为冰坚所阻直須守至冰解方得去又苦冰山,海中冰块为风所击,堆叠成山,海舶触之,定為齑粉矣。”   该句中的“冰山”一词应为“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义。   《四库全书》中可以释义为“冰冻形成的山”的例句很多,但是解释为“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的例子没有早于《职方外纪》的。因此,这个词应该是艾儒略首创的。在艾儒略之后的《坤舆图说》以及更往后的1838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以及1855年合信《博物新编》中都用到了此词来表示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   4.大洲   该词最早见于1602年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以下五总大洲用朱字。万国大小不齐,略以字之大小别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