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学前儿童对游戏乐此不疲,似乎没有学前儿童不喜欢游戏的,游戏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生活的重心。然而人们对游戏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游戏是学前期的主要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也有人认为游戏是阻碍学习的负面因素;还有人认为游戏只是小孩子的消遣,打发无聊的时间,没什么好讨论的。问题: 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你是怎么看待游戏的?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没作用?学前儿童的游戏有哪些特征和种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问题导入 目录01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02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03 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YOUR TEXT HERE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初步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技能目标用科学的游戏理论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能正确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学习重难点重点: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难点:能正确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生活中 都 不乏游戏的存在。学前儿童游戏一直是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包括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游戏的概念概括了游戏的本质,反映了人们对游戏的特点、结构和价值的认识,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开端。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我国关于“游戏”一词有以下解释:①游乐嬉戏、玩耍。见之于《韩非子·难三》中:“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②指不郑重、不严肃。郭沫若《〈卓文君〉后记》:“卓文君的私奔相如……有许多的文人虽然也把它当成风流韵事,时常在文笔间卖弄风骚,但每每以游戏出之。”③指娱乐活动。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特点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了解游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游戏。 1游戏具有愉悦性2游戏具有主动性3游戏具有虚构性4游戏具有非功利性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最早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学前儿童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游戏。1、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组成,学前儿童只是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明明是一个3 个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个上午,他躺在婴儿床上环顾左右。突然,一阵微风将蚊帐上连接着风铃的带子吹到他的手边,他无意中拉动带子,蚊帐上的风铃摆动并发出悦耳的声音。他被这种现象吸引住了,全身兴奋,四肢运动使连着带子的风铃不断发出声音。如此循环,他更加兴奋,张开双臂,嘴里发出“啊啊”的欢呼声。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1分钟。 对点案例2、建构游戏 学前儿童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如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等。 结构性游戏是我国幼儿园、托儿所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出现在前运算阶段,2岁发生,学前阶段随着年龄发展有增加的趋势。3—5岁占学前儿童全部活动的40%,4—6岁占学前儿童全部活动的51%。(案例分析)3、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可以摆脱对当前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可以满足学前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了解学前儿童内心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资料链接/第一章PPT链接/知识链接.doc..\资料链接\第一章PPT链接\知识链接.doc4、规则性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争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打牌)和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如拔河、跳房子等)。 规则游戏多在四五岁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