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科学概论 1.1 地球与宇宙 宇宙的概念 地球与太阳 地球的卫星 地球的运动 1、宇宙的起源 伽利略、牛顿——经典力学——宇宙无限无边 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 弗里德曼 ——宇宙不会保持静止状态——哈勃定律(多普勒效应) ——宇宙在不断膨胀 “大爆炸”理论: 宇宙在某种整体膨胀、徐徐冷却并不断稀化的状态中诞生和演化。 起初,宇宙热得不可能存在任何原子或分子; 数分钟后,冷却到能够形成最简单的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 数百万年后,冷却到足以形成第一个原子,不久又形成了简单的分子。 数十亿年后,物质凝聚成了恒星和星系,此后又形成了稳定的行星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积聚态实体:如行星、恒星、星云等 恒星 定义 演化4阶段 亮度 恒星的定义 古代:不动的星星称为恒星 近代:发现恒星自行后,行星与恒星的差别在于自己能否发光 定义:将自己能够发光的气体球称为恒星 现代(1900以后):发现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发光,到1930年代,发现核能后,行星与恒星的差别在于内部有 没有氢氦热核反应; 定义:内部有氢氦热核聚变反应的气体球称为恒星 近10年: 褐矮星发现,恒星的定义更明确, 恒星:内部能够点燃氢氦热核聚变反应(700万开)的气 体球; 亚矮星:内部能够点燃氢氦热核聚变反应(100万开)的气 体球;恒星的定义 行星:不能点燃任何热核反应、围绕恒星转动的球状天 体 恒星的演化 幼年期:引力收缩阶段 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 晚年期:红巨星阶段 衰亡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阶段 恒星通常是在星际气体中诞生的。在宇宙中,当星际气体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其内部引力的增长大于气体压力的增长,这团气体云就开始收缩。这样的倾向一开始,其自身引力使巨量物质的密度普遍增大。巨大质量的星际物质开始变得不稳定。这些巨量的星际气体与尘埃坍缩进行得越来越迅猛,开始分裂形成较小的云团,密度也增大了许多。这些较小的云团最终将各自成为一颗恒星。由于星际物质的质量通常非常巨大,通常在太阳的一万倍以上,所以恒星总是一下子一大批地降生。 如果有一团星际气体超过通常的星际物质(每立方厘米一个氢原子)的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已达六万个氢原子。开始时这团气体是透光的,发出的光热辐射不受周围物质的牵制,畅行无阻地传到外面。物质以自由落体的形式落到中心,在中心区积聚起来。本来质量均匀分布的一团物质,变成了越往里密度越大的气体球。随着密度的增大,中心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越来越大,内部区域物质的运动速度的增长表现得最为突出。开始几乎所有的氢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气体的温度也很低,总不见升高,这是因为它仍然过于稀薄,一切辐射都能往外穿透,溃缩着的气体球受到的加热作用并不显著。经历几十万年后,中心区的密度逐渐变大,在那里,气体对于辐射来说变得不透明了。这时核心便开始升温,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开始变大,坍缩逐渐停止。这个特密中心区的半径通常和木星轨道半径相近,而它所含的质量只及整个坍缩过程中涉及的全部物质的5%。物质不断落到内部的小核上,它带来的能量在物质撞击到核心上时又成为辐射而放出。与此同时,核心在不断缩小,并变得越来越热。 温度达到二千度左右时,氢分子开始分解成为原子。核心开始再度收缩,收缩时释放出的能量将把所有氢分子都分解为原子。这个新生的核心比今天的太阳稍大一些,不断向中心落下的外围物质最终都要落到这个核心上,一颗质量和太阳一样的恒星就要诞生了 人们将这样的天体称为“原恒星”,它的辐射消耗主要由下落到它上面的物质的能量来补充。由于密度和温度在升高,原子渐渐地丢失了它们的外层电子。落下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厚厚的外壳,使光无法穿透。直至越来越多的下落物质和核心联成一体时,外壳才透光,发光的星体突然露出来。其余的云团物质还在不断向它落下,密度还在不断增大,内部温度也在上升。直至中心温度达到一千万度发生聚变。一颗原始的恒星诞生了。 原恒星核部上升到不小于7×106K条件下,核部氢燃烧引起的热核反就开始启动,就标志着一颗恒星正式产生。由于恒星内部排斥力与自身吸引力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漫长演化时期。目前银河系中90%的恒星都属此演化阶段。 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分别统计了恒星的光度(反映恒星质量)和颜色(反映表面温度),用纵横坐标绘图时发现大部分恒星落在一条连续带上,其余的星(红巨星、白矮星等)则形成独立的小群。这种图后来就称为赫罗图

文档评论(0)

123****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