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到公共性 .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 一个公共性的社会需要有公共意识、公共理性、公共理念、公共伦理、公共文化等,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共同体和社会的灵魂。 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公共精神的建设。 [32] 当代各门社会科学从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的方式研究各类公共问题,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意识、公共理性、公共伦理等受到广泛重视,产生了一大批以公共问题为对象的公共类学科,也出现了公共哲学的提法。 [33] 从哲学层面梳理公共问题,阐释公共性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化,探究公共性问题研究和解决的方法论,无论对于科学还是哲学,对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重大价值。 在社会生活、社会科学和社会哲学领域中,一个公共性的时代已经到来。 [34] 人们的公共精神的增强,对于社会公共性的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无疑将有益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也有益于未来和谐世界的构建。 [35] 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它成为当代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理所当然的。 从哲学上对社会公共性的研究和关注,能够对其他学科与公共性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进而有助于现实的公共性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尽的责任。 [36] 参考文献: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郭湛:《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2008第4期,《新华文摘》 2008第23期转载 郭湛主编:《社会公共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37] 问题与讨论: 谢谢各位合作!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郭 湛 2013.2 [2]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是否存在哲学范式即具有主导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 回顾30年多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过的道路,无论历史抑或逻辑都已经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3] 许多学者,如高清海教授等,在上世纪末就明确提出了哲学范式的转换问题,并作出了多方面的富于创新精神的阐发。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的转换早已在探索之中。如何整合这种探索的理论成果,形成一定的初步的共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需要梳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的大思路,勾画这种范式转换的“路线图”。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多元发生的,有多个路径。 在对这种范式转换的多元发生和多个路径尽可能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些路径是否事实上已经或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汇合为一个“大道”。 [6] 三十年多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范式转换意义的发展,大体可列举以下五个方面: ⒈理论与实践;⒉存在与规律;⒊主体与活动;⒋生产与发展;⒌文明与交往。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隐约可见其间发展的走向,从根本上说是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范式转换。 [7] 一、理论与实践 (1)真理标准:本本真理论——权威真理论——实践真理论 (2)理论实现:理论认识——实践观念——实践行动 (3)体系特征:客观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4)理论重心: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发展论 [8] 二、存在与规律 (5)实体存在:客体——主体——主客体统一 (6)存在观念: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人的存在——公共存在 (7)关系存在:自然关系——社会(人际)关系——人(社会)与自然关系 (8)规律性:客观规律——活动目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 [9] 三、主体与活动 (9)主体性质:前主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互主体性——共同主体性 (10)活动性质:群体性——个体性——互动性——公共性 (11)活动尺度:有用性——有效性——合理性 (12)合理性:技术合理性——人文合理 性——制度合理性——生态合理性 [10] 四、生产与发展 (13)生产领域: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制度(社会关系)生产 (14)生产力:自然力——机器(技术) ——知识(科学) ——管理——文化 (15)发展取向:外延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6)发展动力:改良——革命——改革——创新 [11] 五、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