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章发酵工艺控制
;本章讲述的内容;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代谢曲线;■发酵过程按进行过程有三种方式:;1、分批发酵的定义
是指在一封闭系统内含有初始限量基质的发酵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的酸或碱外,不再加入任何其它物质。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减少,微生物得到繁殖。;2、分批发酵的特点;优点
操作简单;
操作引起染菌的概率低。
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
缺点
非生产时间较长、设备利用率低。;4、分批发酵的生长曲线;丝状真菌和放线菌;5、分批发酵的类型;■第一类型(生长关联型) ;■第二类型(部分生长关联型) ;■第三类型(非生长关联型) ;产物形成与生长有关,如酒精、某些酶等。;产物的形成速度与生长无关,只与细胞积累量有关。如,抗生素。;■分批发酵的分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典型的分批发酵工艺流程;二、补料分批发酵;2、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缺点;3、补料分批发酵的类型;四、连续发酵;2、连续发酵的优缺点;3、连续发酵的类型;4、连续发酵的代谢曲线;第二节 发酵工艺的控制;;发酵热;生物热:生物热是生产菌在生长繁殖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培养基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被分解为CO2,NH3时释放出的大量能量。
用途:合成高能化合物,
供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
热能散发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生物热随菌株,培养基,发酵时期的不同而不同。生物热的大小还与菌体的呼吸强度有对应关系。;实验发现抗生素高产量批号的生物热高于低产量批号的生物热。说明抗生素合成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 ;;搅拌热:通风发酵都有大功率搅拌,搅拌的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设备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 。
Q搅拌=3600(P/V)
3600:热功当量(kJ/(kW.h))
(P/V):通气条件下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消耗的功率( kW/m3);蒸发热:通入发酵罐的空气,其温度和湿度随季节及控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空气进入发酵罐后,就和发酵液广泛接触进行热交换。同时必然会引起水分的蒸发;蒸发所需的热量即为蒸发热。
蒸发热的计算:
Q蒸发=G(I2-I1)
G:??气流量,按干重计算,kg/h
I1 、 I2 :进出发酵罐的空气的热焓量,J/kg(干空气);;发酵热的测定;(2)通过罐温的自动控制,先使罐温达到恒定,再关闭自控装置测得温度随时间上升的速率S,按下式可求得发酵热:;影响各种酶的反应速率和蛋白质性质
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影响生物合成的方向。
例如,四环素发酵中金色链霉菌同时能产生金霉素。在低于30 ℃温度下,该菌种合成金霉素能力较强。当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在温度达35℃则只产生四环素而金霉素合成几乎停止。;;;;最适温度是一种相对概念,是指在该温度下最适于菌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
最适发酵温度与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菌体生长阶段有关。
最适发酵温度的选择
在发酵的整个周期内仅选一个最适培养温度不一定好。
温度的选择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
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培养基成分和浓度;
发酵罐:夹套(10M3以下)
盘管(蛇管) (10M3以上);二、 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1、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的影响;2、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碳源过量
消泡油添加过量
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
氮源过多
生理碱性物质的存在
中间补料,碱性物质添加过多;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一般根据实验结果确定。
最适pH与菌株,培养基组成,发酵工艺有关。应按发酵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控制不同的pH范围。;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菌体比生长速率μ和产物比生产速率QP的最适pH在一个相似的较宽的范围内(比较容易控制);
μ较宽, Qp范围较窄,或μ较窄, Qp范围较宽(难控制,应严格控制);
μ和 Qp对pH都很敏感,其最适pH相同(应严格控制);
更复杂,μ和 Qp对pH都很敏感,并有各自的最适pH(难度最大);;调节基础培养基的配方
调节碳氮比(C/N)
添加缓冲剂
补料控制
直接加酸加碱
补加碳源或氮源;;1、发酵过程中氧的需求;Darlington(1964)以C3.92H6.5O1.94来表述100克酵母菌体(干重)的组分,并对由碳氢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生产酵母推导得到如下方程式: ;Johnson(1964)得出如下方程: ;将Johnson方程式应用于利用葡萄糖和烷烃生产酵母的下列方程式为: ;Mateles(1971)推导得一种碳源与需氧间关系的方程式,他假定代谢产物仅为菌体、CO2、H2O;以及菌体的正常组分C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docx VIP
-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基础知识过关练习()_4.docx VIP
- LM6000PD燃机规程.doc
- 2025年河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考试(有线广播电视机务员·高级技师/一级)(综合评审技能.docx VIP
- 无人机考试题库100道附答案.docx VIP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基础知识过关练习(含答案).pdf VIP
- 严重骨盆骨折的急救处理.pptx VIP
- 二《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课件(共33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pptx VIP
-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专项复习基础知识常用歇后语练习(共27张PPT).ppt VIP
- 2025年全国工会系统经审业务技能大赛“工会经审知识达人”线上闯关答题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汇总).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