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论 授课老师:袁晶 邮箱:zggdwl2013@163.com (登陆:zggdwl) 本课程培养目标及考核方式 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原典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力图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成绩+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为准,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率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10%;平时作业有两次,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为课堂考试形式,占总成绩60%。 参考书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2、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 3、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4、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5、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绪论 一、 关于“文” 文之传统,由来也久。起初“文”与“纹”相通,即花纹、纹饰之意;后则引申为装饰之意。相传轩辕氏命仓颉造字,文字甫出则“天雨粟,鬼夜哭”,殆因人类得以依靠文字建立文明,乃能与神灵相侔,故寰宇大震,神鬼皆惊。文使人得以立于天地间,高于万物。 降及周代,周公封建亲戚,制礼作乐,“郁郁乎文哉”,大修文德,以“礼文”正人伦,美教化。宗周文明之繁荣,文献之发达,皆为先秦最高水平。 “文”既为西周贵族教育之核心内容,亦是西周社会之主要精神。质言之,贵族之修养可谓之“文”,记载礼乐制度,先王之教之文献典籍亦可谓之“文”,甚或礼乐等级制度本身亦可谓之“文”。 厉王奔彘,幽王无道,犬戎东侵,平王东迁,礼乐制度渐崩坏,后有春秋战国之乱。标志贵族修养之“文”遂一变而为春秋战国士人立身之资,王官之学寝灭而诸子之学渐兴,六经渐成儒家经典,六艺之属为士人所常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时“文”则多指儒家经典,以及由此而学致的文化素养,而“文学”亦多指文献典籍之学 。 六国毕,暴秦亡,汉承火德而王天下,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战国到汉武帝时,“文”之概念无甚变化,而据汉志载,饶经始皇、项籍两次大火,文献数目依然颇可观。而从武帝始,“文学”始专有“经学”之意,郡国专掌经学之教授亦可名之为“文学”。“文学之士”即指“经生”。而善写文章,善为辞赋者,史汉多曰“善属文”,或曰“文章之士”。观此时“文”之意义,似有分化。 汉代辞赋之风颇盛,如贾谊、枚乘、司马长卿、杨子云等;又《史》《汉》、《淮南鸿烈》、《新序》、《说苑》、《国策》、《楚辞章句》等,可谓文章极盛之时。而同时汉代经学(文学)亦有极重要地位,既为学术,亦为汉之政治意识形态。故谓之“政教合一”。迟至东汉晚期,君主多好辞赋,民间抒情小赋、古诗十九首亦起,几可谓“中国文学自觉之时代”。惟此时始可言今意义之上,有审美特征之“文学”。 故两汉时,今之意义上之文学始兴盛。后乃有赋体、五言体、散体、骈体诸文,乃有“四声八病”,“文笔之辨”,乃有更后之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 故魏晋之前,《诗》三百决非有审美意义之文学,史书、子书等属于广义之“文”,亦非今之审美特色之文学。“文”之意义,在各时代本不同,今人不得以今之“审美文学”之眼光视古人之文。 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孔子诗论》)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所收之正目、存目,散见于经、史、子、集各书中的评点、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以及与历代文学相关的文字,几乎均可作为古代文论的第一手材料。从《尚书·尧典》寥寥数言到清末大师王国维之《人间词话》,古代文论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它宛如中国数千年文明长河中泛起的几朵美丽浪花,令无数学人向往,热爱。 古代文论不是关于审美文学的理论或批评 如前所述,中国自有关于“文”的发展历程。而具有审美特征之文的大量出现,最早也在东汉、三国时代,鲁迅先生以为魏晋时代乃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基本是公允的。 而在东汉、三国之前,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到宗周,到春秋战国,到秦汉。虽具有审美特征的文章并未广泛、大量出现,但关于广义“文”的观念却也极多。这些“文”也属于古代文论的学科范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古代文

文档评论(0)

123****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