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 一、犯罪学概念的由来及其科学含义 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犯罪学”这一词是由拉丁文“Crimen”(犯罪)和希腊文“Logos”(学说)组成的,意思是犯罪学说。 所谓犯罪学是研究一定历史阶段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科学。在我国,犯罪学是运用法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基本方法,研究我国犯罪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导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和控制防治犯罪对策的学科。 二、狭义犯罪学 狭义犯罪学是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也称为犯罪原因学。犯罪学学者在阐明犯罪原因时所采取的立场和理论依据以及方法的不同,又分为两大部分:①犯罪生物学;②犯罪社会学。 犯罪生物学是用生物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主体个人的人格、素质上的各种因素对犯罪之影响,包括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精神病学、狭义的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犯罪这一社会病态现象,研究社会结构及社会生活的各种条件对犯罪之影响,包括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地理学、犯罪统计学等。 三、广义犯罪学 广义犯罪学不仅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且研究预防犯罪的对策。包括犯罪原因学和犯罪预防学。 在德、法、意等欧洲大陆的犯罪学,一般称狭义犯罪学,其内容限于对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之研究,而对犯罪预防、对策之研究则属于刑事政策学之范围。中国、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则采取广义犯罪学。 广义犯罪学是当今世界犯罪学研究的主流。 第二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对策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一、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研究的最基本素材,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犯罪现象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一)犯罪现象的本质属性 犯罪现象除了具有阶级性、法定性和相对性之外,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对犯罪现象的本质属性应作客观、科学的分析。 (二)犯罪情况、特点和规律 1. 犯罪的情况,是指犯罪数量、类型、危害的程度、犯罪的时间、地区、犯罪主体的构成状况和犯罪主体的个人情况(年龄、职业、性别等)。 2. 犯罪特点,是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性,即犯罪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共性。 3. 犯罪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的升降、涨落、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即犯罪的流量和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 (三)犯罪结构和犯罪分类 1. 犯罪结构。这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后的各类犯罪的有机结合。 2. 犯罪分类。这是指将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按照一定标准归并为不同类型。 (四)犯罪人和被害人 1. 犯罪人是指犯罪的自然人和法人。重点是研究犯罪自然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征以及犯罪人的分类等。 2. 研究被害人是研究刑事被害人的状况特点、类型、被害原因以及被害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二、犯罪原因 犯罪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查明和阐释犯罪原因。衡量犯罪学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它是否客观地、科学地查明和阐释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研究对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犯罪原因的基本理论 1. 犯罪原因是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2. 犯罪原因的分类是多元的分类方法。 3. 犯罪原因的研究是由果溯因,即由现实的犯罪现象去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因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犯罪的社会因素 1. 宏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阶级斗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思想道德因素、法制因素和其他的社会因素。 2. 微观社会因素:是指家庭、学校、社区构成个体直接生活环境的因素。 3. 宏观社会因素总是通过微观的社会因素的折射而影响个体。 (三)犯罪的主体因素 主要指犯罪主体的意识因素、心理因素、人格因素和生理因素。 三、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是为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而采取的社会性和专门性的综合防治措施。”犯罪预防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 指犯罪预防的性质、任务、地位和功能;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犯罪预防的总方针与原则等问题;比较研究古今中外各种犯罪预防的理论和措施。 (二)犯罪预测 这是在掌握过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