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则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小实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则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小实验      【一】固体传声    〝截竹筒两枚,空其两端,各以一面用皮纸冒之,胶封 甚固。两筒纸面相向。,取长数丈细线穿过之,使两人各执一筒, 一人属口于此筒之空面,一人属耳于彼筒之空面,相去数丈,属 口者随意言语,属耳者听之了了,他人不闻也。〞   这是一个证明固体也能传声的实验。此实验在现行初中 物理课本也能找到。实验中的装置,叫 〝传声筒〞,或称 〝土电 话〞。很明显,当有人对着细线一端的竹筒(发话筒)讲话时,空 气发生振动,它推动皮纸与细线振动。此时,细线另一端的皮纸 也跟着振动,这样皮纸又带动竹筒(受话筒) 内空气振动,把声音 传给受话的一方。这里,话筒起着 〝共鸣〞箱的作用。在中国古 代,有人通过挖掘地道的方法向城内发起进攻,为了判辨敌方是 否采用这一手段,就得使人侦察。«墨经»云: 〝令陶者为罂,空 四十斗以上,固(顺)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伏罂而听之,审 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   仔细分析,上述 〝传声筒〞与«墨经»中的 〝听瓮〞相似。 可以认为, 〝罂〞相当于 〝听话筒〞,敌人的地道相当于 〝发话 筒〞,而连接地道与罂里的泥土相当于 〝线〞。不仅如此, 〝听 翁〞装置与当今有线电话也相似,如果把 〝听翁〞装置说成是电 话的始祖,应当是可以使人接受的。    【二】刻鱼测雨   在中国古代,利用共振效应预测天气、地震、兵乱的例 子不胜枚举。如: 〝石鼓,冀县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 摇动,那么石鼓鸣,鸣那么秦土有殃〞;〝陕州黄河有钟,大水 小水常自浮出,每昧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行客闻之莫不 怆然〞;〝康熙戊申六月十七日戌刻,山东、江南、浙江诸省, 同时地大震……又天鼓鸣,钟鼓自鸣〞;〝汉武帝时,未央官前 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 兵气。〞   汉代有一个奇特的物理实验,仪器是用玉石雕刻的鱼。 这种鱼可能为椭圆形、中空,髟耆尾皆具。实验目的是以鱼的鸣 吼来预测天气。原文见«西京杂记» : 〝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 雷雨常鸣吼,髟耆尾皆动。汉世祭之祈雨,往往有验。〞这个实 验巧妙地运用了共振效应,效果相当不错。使那些不知原理的人。 对石鱼产生敬仰,并顶礼膜拜。   我们清楚,风暴时,强风掠过海面会产生次声波,次声 波和风暴怒吼的声波一起向四面八方传播,声波很容易被空气和 大海 〝吃〞掉,唯有频率很低的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慢、 传播距离远。加之次声波比风浪速度快许多倍,它能成为风暴来 临的警报。但次声人耳无法分辨,如果能制造一种仪器,将次声 变为可闻声,那么这一装置就成为一种风暴报警器。石鱼就是这 样一种装置:它张口,腹空,当次声波不断对它施以周期性外力 时,石鱼作受迫振动。假设声波的策动力频率与石鱼的固有频率 成倍数关系,石鱼产生非线性共振,发出声波。其中,高频部分 为可闻声。此时,石鱼 〝髟耆尾皆动〞,其声学效应表现为大声 〝鸣吼〞。   可见, 〝刻鱼测雨〞实验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理 论是在不断观察、分析中总结出来的。我国汉代就有如此奇妙的 实验,这的确是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事情。

文档评论(0)

荣辱不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