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井有仁焉”新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9 《论语》“井有仁焉”新解 江苏徐州技师学院 王德铭 李旭 摘要: 《论语·雍也》第26章中的“井有仁焉”一语,古今注疏甚多但见解颇同,多望文释为“仁人堕井”,且由于此句的理解未得要领,对后面孔子答语中“逝”“罔”字的解释皆显得附会牵强。本文从修辞、字源、语境、语义诸方面对此句进行考察,认为“井有仁焉”应为“廋辞”,是金文“刑”的文字谜,其意为:仁者受刑或将被处死。孔子跳出宰我问题的“预设”,避开了宰我问题的锋芒,用否定其问题前提的方式巧妙作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关键字:井有仁 廋辞 隐语 刑 井 逝 罔 语用学 正文: 东汉以降,《论语》的注释著作汗牛充栋,但由于《论语》语言过于隐晦,且时代久远,对同一句话的注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比比皆是。然古今注疏家们对《论语·雍也》第26章中的“井有仁焉”一语,却“所见略同”,多释为“仁人堕井”,读来有望文生义之感,且由于各家对此句的理解不得要领,对后面孔子答语的解释尤其是“逝”字的解读更是大谬不然。 最早解释这句话的是孔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 孔曰:“宰我认为仁者必济人于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也。”后世注者皆从此说,只是纠缠于是“仁者”还是“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往视”还是“救”等派生出的枝节问题。则其要列如下: 《论语集解义疏》皇侃疏:“或问曰:‘仁人救物,一切无偏,何不但云井中有人,而必云仁者耶?若唯救仁者,则非仁堕井,则仁人所不救乎?’答曰:‘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虽恻隐济物,若闻恶人堕井亦不往也。’”皇侃基本同意孔注,只是不解为何偏说“仁人”,遂生出好人恶人之论。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宋代陈善《扪虱新语》中的话说:“古人多假借用字,‘井有仁焉’,窃谓当做‘人’” 《群经平义》俞樾说:“宰我之意,谓仁者勇于为仁,设也于井之中而有仁焉,其亦从之否乎。孔注仁人堕井之说,殊有未安。”俞樾认为“仁”是指“仁道”,而非具体的人。 钱穆《论语新解》总结道:“井有仁焉:或本仁下有者字。或说:此仁字当作人。又一说: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即井有仁也。不言人而人可知。又分别井中之人为仁人或恶人,则大可不必。” 一、“仁人堕井”说之献疑 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为宋儒治《论语》的集大成著作,也是《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这里想以朱熹的观点为例来对“仁人堕井”说做一探讨。 先将《论语》中相关章节内容摘录如下: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其中朱熹对这二章的注解分别如下: 刘聘君曰,“有仁之仁当作人”,今从之。从,谓随之于井而救之也。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逝,谓使之往救。陷,谓陷之于井。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 夫,音扶。约,要也。畔,背也。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笔者认为“仁人堕井”说不足信。 其一,注者都认为这是宰我的一个假设,“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也”。但除非那时常有人落井的事发生,否则,宰我用这样一个十分偶然的事件作为假设的问题,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孔子言语科的高足。在古代,井水某种程度上说是私有财产,水井都有护井,有的还有盖甚至于加锁,想掉下去也非易事;《论语》虽是孔子死后其弟子所为,但绝不是随意而作,目的是忠实地记录或表达先生的学术思想,如果真是什么“人掉井里了要不要跟着跳下去”之类问题,未免鄙陋可笑。朱子说:“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显然,他也觉得这问题有点“无厘头”,所以给宰我找了个理由,但这个理由找得也似无道理。宰我的话在论语中共有3处,另外两处是 “哀公问社”(3.21)和“三年之丧”(9.6)。宰我的论说虽然总让孔子着急上火,但并非由于“信道不笃”说出的话不正确,相反,恰是由于他的话透出些许思想的锋芒而惹怒了孔子。对“三年之丧”之问,皇侃疏引缪播曰:“尔时礼坏乐崩,而三年不行,宰我大惧其往,以为圣人无微旨以戒将来,故假时人之谓,咎愤于夫子,义在屈己,以明道也。”又引李充曰:“余谓孔子目四科,则宰我冠言语之先,安有知言之人而发违情犯礼之问乎,将以丧礼渐衰,孝道弥薄,故起斯问,以发其责,则所益者弘多也。”可见说宰我“信道不笃”大有人不认可,不然宰我何以能称“十贤”而留青史?孔

文档评论(0)

123****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