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内容梳理的几个要点 ——2013高考《论语》阅读复习 1.课题和相关专题 2.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 3.每篇课文的重点问题 4.课后“相关链接”的内容 第一方面的熟悉:课题和专题 第二方面的熟悉:每课主要观点 1.孔子提倡什么? 2.孔子反对什么? 3.有什么正面事例? 4.有什么反面事例? 5.内涵,理由,做法。 第一板块 政治 1.为政以德:德治仁政,均无贫。 2.克己复礼:礼与仁,孝悌。 3.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精神和心态。 为政以德 身正(统治者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出榜样) 感化(小人必然被感化,不必采用“杀”和“刑” ) 文德(仁义礼乐的政治教化。 富民教民,节用爱人,争取信任(民信),反对暴政,提倡教化) 重点问题 1.“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即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重点问题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 重点问题 3.先富后教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提倡“富之”是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是基础; 主张以“礼”治国,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养成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为政以德》课后附文《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P5) ——“有道”的社会就是“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追求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尚德,并能将其发扬光大。 克己复礼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 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 复礼办法(克己,正名) 重要问题 1.“礼”的内涵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以“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重要问题 2.“礼”与“仁”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重要问题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 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重要问题 4.“孝悌”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 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克己复礼》课后附文《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P11) 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把儒家文化中对“人格”的重视提升到极致,使其成为几近于宗教般的信仰。 知其不可而为之 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 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