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幕后运作促清帝退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绍仪幕后运作促清帝退位    张晓辉   唐绍仪,生于1862年1月2日,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属珠海市)人。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官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81年归国。   曾任清政府驻朝鲜总领事、山东省洋务局总办、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督办铁路总公司大臣、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职。   护法运动与孙中山产生政见分歧,晚年曾任中山“模范县”县长。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唐绍仪与各方周旋,引起多方揣测。盛传日伪极力拉拢和劝降唐绍仪,以建立“新的中央政权”。   1938年9月30日,他在上海法国租界寓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10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唐绍仪,拨给治丧费5000元,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   壹   仕途受挫,政治蛰伏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登基,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不久,载沣以袁世凯有足疾不良于行为由,将其开缺回籍。唐绍仪也被从美国召还,途中又奉上谕削去奉天巡抚职,仅以侍郎候补,赋闲天津家中。   1910年8月17日,被授邮传部尚书,但因反对清廷重建海军与铁路国有两大政策,与诸亲贵不协;又被指“向来办外交每多失败,无邮航路电四专业知识,用人用款极为浮滥,恐难胜任”。所以迟迟未能赴京。   就任后,清廷正与英、美、法、德等国商谈川汉路借款事宜,唐绍仪认为盛宣怀所拟借款合同草案,抵押、折兑、用人、购料等事权外溢,难以应允。   四国代表多次催逼,唐避而不见。又适遭丧偶,令其心灰意冷,不久即以病辞职。当时报纸传“唐病势极危,现已不省人事,恐不日将道隐西山,家属已将一切后事备妥”。随后,又传唐表示将来拟在商界做一伟业。   贰   风云际会,东山再起   1911年,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两年多政治蛰伏的唐绍仪料到清廷大势难挽。10月26日清廷将盛宣怀革职,任命他为邮传大臣时,遭到了他的拒绝。   袁世凯于1909年初被开缺后,连夜逃回到老家河南彰德,住在“养寿园”,以钓鱼来韬光养晦。他秘密设置了专用的电报房,时刻同朝廷内外的心腹暗通消息,注视着时局的变化。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一面谕令鄂督瑞徵、湖北新军统制张彪革职留任,一面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由部分北洋新军组成的第1军火速南下镇压,另一部分北洋新军组成第2军,由冯国璋统领,听候调遣。   这些由袁氏编练起来的新军,不听荫昌的指挥。与袁关系密切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一再上奏清廷,要求起用袁,列强各国也竭力催促清廷起用袁。   载沣不得不任命袁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袁氏也并非“挥之即去,呼之即来”之辈,在清廷尚未满足其独揽大权条件时,决不会轻易出山。   叁   南北停战,出任和谈   1911年11月2日,清廷交出了军政大权,任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即电调唐绍仪等至北京组织内阁。   据英国公使朱尔典说,唐告诉袁,他“不能参加一个以保留满清朝廷为政策基础的内阁”,并“花了几个小时劝说庆亲王,努力使他确信,朝廷务必体面地下台,以促成和解”。   袁氏出山后,一方面对革命军进行强硬而适度的打击;另一方面,“养敌自重”,容许革命党存在而使得清廷不得不倚靠他。   11月26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在袁氏授意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建议南北停战议和。不久,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7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与南方军政府全权代表伍廷芳举行和谈。   唐与伍本是广东老乡兼多年好友,曾在清政府外务部共事并来往密切。对革命党人来说,这两位留过洋、多年从事外交、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人,是最理想的谈判代表。   肆   倾心共和,剪辫改名   在南下议和前两天,唐剪去辫子,并恢复使用原先的名字“绍仪”(溥仪登基后为避讳改为“绍怡”)。12月9日,唐南下。   长江一带浓烈的革命气氛,使他意识到“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因此,他不但“以真切诚意与南方各团体讨论实际问题”,而且“共同研究如何对付北方”。   因为北洋清军在汉阳得胜,且黎元洪的湖北军政府更好对付,所以袁氏希望以汉口为和谈地点。但12月2日革命党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东南立宪派和列强各国为了便于控制和谈,提议地点设在上海。唐欣然前往,并劝袁作出让步。   12月17日,唐到上海当晚,即赴赵凤昌私宅惜阴堂与立宪派、革命党人深谈。翌日,他与伍廷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首次会谈。他在与南方领袖秘密开会时指出,共和“像已经从皇室手中逼到的一系列宪法上的让步同样容易”,并保证袁世凯将合作。   当时南方革命党人意见分歧,不少人对与北洋军队作战缺乏信心。唐的表态,无疑坚定了他们争取共和的态度和决心。   伍   竭思殚虑,以定国体   12月27日,唐密电清政府说:“若我不认共和,即不允许再行开议”;并说孙中山西来,携款

文档评论(0)

33888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