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

2020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0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 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 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 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 ,应当 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 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 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 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 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 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 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氤春雾,有人却 语竭词穷、词不迭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 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 ,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 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 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 “嘿嘿”“咯咯” “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 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 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 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 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 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 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 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 嬉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 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 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 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 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 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 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 “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 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 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 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