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副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名著导读《论语》 一、《论语》简介 1、简介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 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 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 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 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2、主要思想 春秋时期,周氏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动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经过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思想。 (1)《论语》的核心——“仁”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仁是全德之称,它兼具诸如忠、恕、孝、悌、诚、信、敏、惠等道德品质。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克己”的一种方式是“约”,即约束,孔子从学与礼的相反相成中来谈:学要博,礼要约。所以“约之以礼”与“克己复礼”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以礼来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克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 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便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2)《论语》的依归——“礼”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孔子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互相渗透贯通。 从孔子伦理学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因此在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3)《论语》的方法论——“中庸”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中,中庸思想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他为人处世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孔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要正确解决问题,就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度”。子贡问他孔子“过”与“不及”何者为好时,孔子认为“过犹不及”,这两者都不是正确的认识方法与思想方法。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才是正确的认识方法与思想方法。这种认识方法与思想方法,在一定的情况或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协调了社会的矛盾或人际的关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在行为和做事方面,孔子提出“中行”(合理至当)。孔子既反对急躁、冒进,又反对畏缩不前,条件不具备,冒然行事,必然发生错误,条件已经成熟,不去奋斗,就要失掉机会。 3、评价——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二、孔子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孔氏,名丘,字仲尼,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 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 宋国(今 河南商丘) 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 圣人、至圣、 至圣

文档评论(0)

lx195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