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导航一、引言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五、核磁共振成像方法六、小结与作业一、引言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特点: 无创伤,无电离; 无机械运动,任意截面成像; 多个参数成像T1,T2,密度。T1 ContrastTE = 14 msTR = 400 msT2 ContrastTE = 100 msTR = 1500 msProton DensityTE = 14 msTR = 1500 ms一、引言多参数成像一、引言T1 ContrastTE = 14 msTR = 400 msT2 ContrastTE = 100 msTR = 1500 msProton DensityTE = 14 msTR = 1500 ms多截面成像一、引言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 1945年两个独立小组在几天内同时发现核磁共振现象:1)Bloch Stanford 大学 (1946)Physics Review 69, 127;2)Purcell MIT,(1946)Physics Review 69, 37一、引言1952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elix Bloch 1905-1983 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1997Stanford University MIT一、引言 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应用: 1973年2个独立小组利用磁场梯度解决空间信息获取的问题:图像形成 1)Lauterbu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85年 Univ. of Illinois) (1973) Nature 242,736 2)Mansfield, Nottingham University (1973) J. Phys.C 6,L422一、引言200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Lauterbur, 1929Mansfied 1933一、引言Damadian1969,提出MR scanner 的设想;1971,“tumor detecting by MR”,T1,T2;1977,第一台MRI;1978,Fonar 公司;1980,上市一、引言Raymond Damadian与第一台MRI装置(1977)“The Shameful Wrong that must be righted”Damadian申请的专利世界上第一张 MRI 图像 实事求是地讲,Damadian应该算是最早把核磁共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之一。早在1970年他便把从人身上切除的肿瘤移植到老鼠身上,并观察到携带肿瘤的老鼠的核磁共振信号发生了变化。这一结果发表在1971年的《科学》杂志上。一、引言 而且,Damadian前瞻性地预言了核磁共振作为临床诊断工具的可能性。 Damadian的工作直接启发了Lauterbur对成像技术的研究,Lauterbur在认识到这一发现的医学价值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能进行空间上的定位,核磁共振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便有了那篇197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著名文章。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 人体组织和其他物体一样,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组成人体的元素有C、O、H、Ca、P及其他微量元素,这就为利用人体中的元素进行成像检测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质子和中子总数为奇数的原子核,存在明显的自旋磁矩,即存在发生核磁共振现象的可能性。比如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自旋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自旋将产生一个小磁场,称为磁矩。中子自旋时也会产生磁矩(约为质子磁矩的2/3)。 氢原子核 只有一个自旋的质子,结构最单纯,又能提供最强的核磁共振信号,目前磁共振成像主要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无外磁场时,自旋质子的取向是随机的,当把它放在磁场中时,将按磁场方向取向,可能倾向南极,也可能倾向北极。质子电子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氢原子核1H(9-1)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在磁场中,质子倾向于北极的比倾向于南极的要多,因为向北点的质子处于低能级,更稳定一些。向北和向南的质子能级间有一个能量差。当磁力和热力使磁针达到平衡状态时,产生了净磁化。 该磁化过程可以表示为时间的指数函数: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驰豫时间T1表示物质核磁共振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磁场强度、温度和粘滞度有关。 T1不仅表示从激发态回到平衡态需要多少时间,也表示进行磁化需要的时间。 磁化强度的最大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