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导学技能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1.提高教学口语技能及教态技能
2.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提高面向全体的课堂提问策略和反馈矫正的技能
4.进行学法指导、提高激励学生学习和处理临场变化的能力
5.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及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比喻的概念和有关知识。(全体学生)
能力目标:1.能正确地判断比喻种类及各种类的特征,鉴赏诗词、文段中的优美的比喻现象。(中等生)
2.语言运用中能有意识地比较好地用比喻手段,使语言形象、生动。(优等生)
情感目标:通过对比喻的表达效果的认识,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语言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全体学生)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判断比喻种类及各种类的特征,鉴赏诗词、文段中的优美的比喻现象。
【教学难点】语言运用中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段,使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掌握比喻的概念、结构、作用、构成条件和有关知识。(全体学生)
【训练教师能力】
教师口语技能
教态技能
运用多媒体的策略与技能
学法指导的策略与技能
【训练学生能力】
理解信息的能力
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一、导入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有句名句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请问这句诗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
高考中我们也常可以见到关于这种修辞方法的考点。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二、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比喻的概念和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判断比喻种类及各种类的特征,鉴赏诗词、文段中的优美的比喻象。
2.语言运用中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段,使语言形象、生动。
情感目标:通过对比喻的表达效果的认识,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语言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自学
阅读理解《金榜一号》90页有关比喻的内容
1、什么是比喻?
2、比喻的结构是怎样的?
3、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4、构成比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四、导学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例题分析
例1、08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明确:(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2、08年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问:(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明确:(2)比喻。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4、比喻的作用
①生动形象,突显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5、比喻常用在以下情况
(1)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2)用来说明事理,使说理深入浅出。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这段话中“用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滨州市六中第一学期第一次初二英语月考试卷(无听力,无答案).doc
- 福建厦门海沧外附第一学期10月考试化学试题.docx
- 山东济宁市第二中学高三地理必修二测试卷.docx
- 山东济宁实验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x
-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docx
-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高级中学实验学校高三第1次周测生物试卷.doc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 第3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doc
-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一).docx
- 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度第一学期高三生物9月份月考无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