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上课用).pptVIP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上课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资本家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经济上只能是0分。 毛泽东说: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7) ☆探索与失误(1956-1965)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 减少48% 44.4万吨 棉 减少25% 11318万吨 粮 减少48% 3243万吨 煤 减少80% 15.8万吨 钢 与历史最高水平比较 产量 名称 44美元 亚洲 57美元 印度 27美元 中国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比较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㈠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交通堵塞 通货膨胀 生活困苦 表现 原因: ①帝国主义掠夺 ②国民政府搜刮 ③多年战争破坏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272% 44万吨 原油 46.2% 754% 135万吨 钢 53% 193% 130.4万吨 棉 9.3% 49% 1.639亿吨 粮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比1949年增加 1952年产量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 ㈡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补充:哪些措施? 1950年土地改革。)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以恢复。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 ㈢“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如何? ⑴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重工业基础差 ②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③苏联经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 ㈢“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⑴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结果: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一汽 ⑶意义: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①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②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基础较好。 超额完成,成就巨大。 2、任务之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⑴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基本途径和方式: ⑶意义: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社会性质变化——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底 1952年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北京) (1)内容: (2)评价: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2、1958年总路线(内容和评价) (1)内容: (2)后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主要矛盾(实质与解决的关键)、主要任务 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 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2---1965) 内容: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结果: 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思考:中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 ①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准确 ③受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 ④“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 ⑤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总体损失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