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破伤风 病畜前躯及头部痉挛性强直,后躯无力, 牙关紧闭 * . 4.间歇期 : 长短不一,疼痛稍减,肌肉仍紧张,发热、便干、溲赤,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肺炎、肺不张,窒息。 5.后期 : 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呼吸肌心肌麻痹 病程3-4周,甚则6周以上。 * . ㈠、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一般分为主动和被动免疫。 六、免疫性与预防 * . 主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类素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达到免疫的目的,是目前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预防方法。 被动免疫: 创伤发生后24小时内,皮下或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伤口污染严重; ②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如颅脑、胸、腹部开放性损伤及开放性骨折、烧伤; ③伤后未及时清理创口或处理不当。 * . 破伤风抗毒血清有两种: ①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后体内抗体可迅速上升,但仅能维持5~7天,因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先作过敏试验。 ②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由人体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提纯而成。因无血清反应,故不需作为过敏试验,是理想的破伤风抗毒素。 * .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 .卫生. .管理. 破伤风梭菌 * . 破伤风梭菌属于厌氧性细菌中的厌氧芽胞梭菌属 厌氧性细菌:是生长和代谢不需要氧气,利用发酵而获取能量的一群细菌,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可分为厌氧芽胞菌属和和无芽胞厌氧菌 一、种属 一、种属 * . 厌氧芽胞菌属特点 革兰染色阳性,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 . 大多为严格厌氧菌,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繁殖体,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人和动物疾病 * . 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 * . 二、定义 破伤风杆菌是破伤风(tetanus)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二、定义 * . (一)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0.5-1.7μm×2.1-18.1μm,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形成芽孢,位于菌体顶端、形似鼓槌。 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菌 三、生物学性状 * . * . (二)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三)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75~80℃ 10 min仍保持活力 100℃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 . 四、致病性 (一)致病条件 由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但在一般表浅伤口病菌不能生长,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 .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的条件: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伤口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 . (二)致病因子 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毒素。 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是引起症状的主要毒素,对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引起肌痉挛;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能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 * .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属神经毒,毒性极强(小鼠LD50为0.015 ng,对人致死量1 μg);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分子量约150 kDa;B链(重链)是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A链(轻链)具有毒性作用。 * . 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抗毒素便不能中和毒素。 毒素重链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2.内在化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PPT课件.ppt
-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讲课PPT课件.ppt
- 淋巴组织肿瘤PPT课件.ppt
- 慢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策略与药物治疗PPT课件.ppt
- 慢性白血病内科学PPT课件.ppt
- 慢性鼻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第9版)PPT课件.ppt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护理PPT课件.ppt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ppt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护理PPT课件.ppt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PT课件.ppt
- 2025年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最新.docx
- 2025年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开封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云南省思茅市单招语文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河南省焦作市单招语文测试题库最新.docx
- 2025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单招(语文)测试题库最新.docx
- 2025年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单招(语文)测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最新.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