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该文档是大学课程医学专业眼科学的教与学参考课件也可作培训医生用课件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 可分为五个亚型。 LCDⅠ、Ⅱ、Ⅲ、ⅢA、Ⅳ型。 LCD Ⅲ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淀粉样沉积物种类和致病基因目前尚未确定 。 在LCD Ⅰ、ⅢA、Ⅳ型中,BIGH3基因突变可导致淀粉样物质在基质内沉积,但在除角膜以外的其他组织均无此种病理改变。 LCDⅠ型 临床表现为:基质内线形混浊,呈网格状。 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目前发现的BIGH3基因的突变位点有:R124C、A546D、P551Q、L518P。 LCDⅢ型和ⅢA型 发病较LCDⅠ晚。 两型疾病临床检查可发现基质内线形混浊较LCDⅠ明显浓厚。 除遗传方式不同外,LCDⅢA还具有复发性上皮损害,而LCD Ⅲ却不存在此种临床表现。 LCDⅢA中目前所发现的BIGH3基因突变位点:P501T、N622H、H626R、A546T。 Schnyder角膜营养不良(SC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为UBIAD1。 双眼中央角膜盘状混浊,混浊通常含有细小、多色、针尖样结晶。有些病例有盘状混浊但没有结晶。 角膜混浊通常累及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 根据角膜混浊形态可以分五个亚型。 可以合并血脂异常。 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基质营养不良 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致病基因未明确。 出生后即发病。表现为全角膜基质弥漫性雾状混浊。角膜厚度正常。上皮无水肿,后弹力层无增厚。 * 其中,对于BIGH3基因的研究是角膜营养不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 * 以上疾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角膜营养不良 定义 变性(degeneration) 营养不良(dystrophy) 继发于某一种疾病而导致任何一种机体组织的改变。病理学上包括水肿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类脂质变性及钙化变性等。 由遗传原因所决定的原发性组织病变,具有组织病理学特征。 鉴别诊断 病因 变性为继发性疾病,有眼部或全身病史。 营养不良为原发性、遗传性疾病。多无其他病史。 发病 变性多为单眼较晚发病。 营养不良均为双眼发病,发病一般较早,多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变性: 角膜混浊形态各异,位置各异,病变一般由周边向中央发展。 营养不良:角膜混浊形态双眼相同,且同一类型患者有相同表现,病变一般位于中央,向周边发展。 分类 可按照遗传模式、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等分类。 按照解剖部位分为角膜前部、基质部、后部三类。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Macular corneal dystrophy,MCD )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 童年发病,双眼对称性进展,视力呈进行性减退并可伴有刺激症状。 裂隙灯检查:角膜基质为弥漫性雾状,间以局灶性斑块或结节状白色混浊,境界不清。开始位于中央前基质层,以后向周边部及深层发展。 检查病人血清中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lphate ,KS)抗原浓度的高低及对角膜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可将MCD分为两型 。 Ⅰ型MCD患者血清及角膜组织中缺乏KS抗原;Ⅱ型MCD患者血清中KS抗原水平正常,角膜组织中的聚集物对anti-KS抗体起反应。 分型 临床表现上两型完全相同。 2000年,由Akama首次发现,并将其定位于染色体16q22。 CHST6基因 角膜 N-乙酰葡糖胺-6-磺基转移酶(C-GlcNAc6ST)为CHST6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一种由39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MCD患者角膜中GlcNAc6ST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MCD患者角膜组织中低或未硫酸化KS产生的原因,也因此引起角膜混浊。 BIGH3基因与染色体5q31相关 角膜营养不良 BIGH3基因(TGFBI基因) 1992年,由Skonier等首先发现。 随后,此基因被定位于人染色体5q31。 BIGH3基因的表达产物为KE蛋白。 BIGH3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染色体5q31相关角膜营养不良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GCD), CDGGⅠ型。 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 (ACD) 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CDRB) Thiel-Behnke 角膜营养不良(CDTB)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LCD)Ⅰ、ⅢA、Ⅳ型。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CDGGⅠ) 童年发病 裂隙灯检查:可发现在前弹力层下有细小白点状混浊,边缘清晰,呈面包屑样,点状混浊间及角膜周边部保持清亮。 电镜:细胞外的沉积物富含蛋白质,呈分散的圆点或不等边四边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