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借助选择题的最后一道题 借助最后一道题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来把握文段主旨。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可以跳过去,继续阅读。借“文意概括”去理解,做到“明大意”。这样阅读下来,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 注意文题及注释信息。 文题可以推断文本大致内容;注释可能涉及人物、事件及其背景,或者注释词语,对我们答题有提示或参考作用,所以,务必注意。 2、标识文中的重要信息 运用圈点法标识人物官职升迁、时间推移、事件发展(几件事可用数字标出)、与其他人物关系等,或者用着重号强调主要人物,用波浪线标识官职,这样不仅能理顺文章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找到解题区间。 5、排除法与跳读法、倒读法 做信息筛选题巧用排除法;跳读法是指不理解的地方跳过去,借助题目反过来揣度;倒读法是指先读题,后读文章。 3. 转变阅读观念 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因为文言文也是“文”,要多读。从高考试题来看,强调根据语境作答,自然就要求不能只把文言文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文言文整体阅读解析与指导 一、 考点解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夹杂一点议论或抒情;从运用的词语上来看,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难、怪、偏的知识点;从内容上看,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二、规律探究: 命题形式: 题型保持稳定,文段翻译采用主观题,其他采用客观题。 考查内容: 基本稳定,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三个子项:实词(必考,重点考查辨析推断)、信息筛选(选考,或考断句)、分析与概括文意(必考)。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试题占了主要部分。这对文意理解的要求较高,而且把对文意理解和词句推敲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命题变化:2015年实词没有单独命题,而考了一道文化常识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并加强备考复习。 考查目标: 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每一道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才能正确作答。 选材特点: 题型保持稳定,为人物传记,以简洁的叙事为主,有时用精当的议论收尾。 三、复习策略 1. 注重课本复习 近几年所考的文言实词,如 2012年的“属、怀、易、阙”, 2013年的“代、属、昧、恣、录”, 2014年的“振、当、临、著”等几乎全是课本中学过的,虚词、文言句式亦如此。为此,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出现过的、且《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辅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单项训练加以巩固。 2. 强化语感训练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完成题目,而且要一句一句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揣摩文言实词的意义,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查缺补漏。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比较固定,如果还无法过关,只有以练来夯实基础。 3. 转变阅读观念 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因为文言文也是“文”,要多读。从高考试题来看,强调根据语境作答,自然就要求不能只把文言文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四、阅读指导 1. 强化整体阅读意识。 仔细阅读两遍文章,目的是了解全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文言文往往有故事性,围绕人物展开情节,所以应带着“什么人(什么官职)——做了什么事(对国家、百姓、君主、同僚)——有什么结果(何时、何地、前因后果)”等问题默读文章一两遍。“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准确答题,就要耐心地把文段看懂,从整体(中心、大意)到局部(字词句、层次、关键词语等)透彻地读懂。 2、标识文中的重要信息 运用圈点法标识人物官职升迁、时间推移、事件发展(几件事可用数字标出)、与其他人物关系等,或者用着重号强调主要人物,用波浪线标识官职,这样不仅能理顺文章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找到解题区间。 3. 注意文题及注释信息。 文题可以推断文本大致内容;注释可能涉及人物、事件及其背景,或者注释词语,对我们答题有提示或参考作用,所以,务必注意。 4. 借助选择题的最后一道题 借助最后一道题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来把握文段主旨。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可以跳过去,继续阅读。借“文意概括”去理解,做到“明大意”。这样阅读下来,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4. 借助选择题的最后一道题 借助最后一道题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来把握文段主旨。如有难点一时

文档评论(0)

pwk11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4003324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