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doc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因,答案也是多样的。试想,德育作为一种培养和塑造人的活动,如果不能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进行,那么,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在实际工作中,游离于“人”的德育观相当普遍。另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了洞察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把握住了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许多情况是,教师讲的与学生头脑想的常常不一致,教育要求与学生的追求往往是两回事。这种不存在“人”,看不见“学生主体”的所谓德育,显然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比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学校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学生由于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他们往往表现出循规蹈矩,但一旦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一、切实更新德育观念,做到心中有“人” 著名德育专家陈会昌教授撰文谈到,他曾参加北京市召开的一个由优秀班主任、政教工作者参加的一个集体座谈会。会上,当问及与会者如何如何评价当前年青一代时,不少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缺乏责任感,自私胆小、自理能力差等,多见负面评价。陈教授认为,这种评价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是不是要改变一下我们教师的思维定势和德育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全面地看待现在学生?事实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多元化,已深刻地反映到了这一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跟随者——学生的心中,他们对时代精神反映得最为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积极主动的引领作用。传统的德育管理存在着重灌输,轻引导,重主导,轻主体,重知识,轻行为的现象。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条例,冷冰冰的诸多禁令,“管、卡、压”式的管理方法,使受教育者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接受管束。由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承认与尊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但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1、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是要强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找准自己的位置,当好“导师”和“朋友”,不当“法官”和“保姆”。尊重人格就是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找准位置就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准确把握“积极引导”与“大包大揽”的区别、“严格要求”与“尊重主体”的区别。 三是要强化科研意识。要引导教师将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在实践中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寻求方略。 2、要尊重个性差异 一是要看到学生是人。他是一个能动体,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成人的塑造和改造,而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是要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每个个体都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当然,他们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关怀和引导。 三是要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人。有各自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关系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面貌,需要我们教师尊重个性和差异,展开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 3、要从“制约性”德育向“主体性”德育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单纯地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外因决定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内因决定的一面,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例如,我们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多年的做法是让值日生站在校门口,检查记录学生的礼仪情况。用这种手段约束学生言行的做法,纯属外向型、形式性的东西,礼仪教育没有形成内在的动力,因此不可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再比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常常是哪个班学生出了问题,就用扣集体分数的办法,总想用集体的舆论压力来惩治学生个人的过失。这些做法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言行上的误区,学生往往把遵守纪律当作是给别人看的,一旦没有人监督或检查,人自身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这种以规范去要求学生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牢牢确立“以人为本”德育观,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