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pptVIP

第五章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藻类 ― 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主要是蓝藻类与其他藻类共生 图 3 - 10 图 5.4 胞内植生藻与硅藻的共生 (引自郑重等 1984 ) A B (一)共生生物的组成 1 .藻类共生者的类别: 颜色: 虫黄藻(或称动黄藻 Zooxathellae ):主要是甲藻类 虫绿藻(或称动绿藻 Zoochlorellae ):淡水绿藻 虫蓝藻( Cyanellae ):蓝藻类 2 .动物共生者的类别 据报导,无脊椎动物中有 160 属的一些种类具藻类共生 者,其中在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中最为普遍。 三、藻类 ― 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二)共生者形态和功能变化及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形态变化与功能互补 图 3 - 11 图 5.5 共生和自由生活时的动黄藻细胞形态(引自 Nybakken 1982 ) 四、动物―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一)海洋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 豆蟹、鮣鱼、双鳍鱼( Nemeus )和僧帽水母 图 3 - 12 图 5.6 掩蔽在僧帽水母触手间的小鱼 (二)海洋动物之间的互利现象 蟹和海葵、隆头鱼 Labroides spp. )或小虾 图 3 - 12 图 3 - 13 图 5.7 蟹和海葵的共生关系(引自 Nybakken 1982 ) 图 5.8 隆头鱼在清扫石斑鱼的口腔 ( 引自 Nybakken 1 982 ) 蔓足类寄生在蟹的腹部 深海常见同种鱼的雄体寄生于雌体 (三)海洋动物之间的寄生现象 五、生物之间的生化相互关系 (一)初生代谢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 初生代谢产物 (primary metabolites) 是所有生物以 相同的代谢途径合成的,如糖、氨基酸、普通的脂肪 酸、核酸类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聚合物 ( 多糖、蛋白质、 酯类、 RNA 和 DNA 等等 ) 。 次生代谢产物( secondary metabolites ):利用其他 代谢途径,产生一些特殊氨基酸、脂肪酸和多酮化合 物、甾醇类、萜类、木质素和多种生物碱等等。量少, 但作用很大。 初生代谢产物常为次生代谢产物提供原料,两者在代 谢途径上不能截然分开,有交叉。 如:培养藻类→过滤取滤液→接种其他藻类→生长状况 菌——藻关系 斑状分布 (二)浮游生物之间的生化相互作用 (三)贝类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 贝类浮游幼体往往必需受其他生物或同种 生物成体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诱导才能变态 与附着,否者将继续浮游直至死亡。 诗博加蓑海牛受珊瑚诱导、红鲍受珊瑚红 藻中藻红素的残基成分γ―氨基丁酸( GABA ) 诱导、牡蛎受细菌薄膜诱导 (四)生物之间生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意义 理论上:有助于阐明群落物种间的相互适应的机制,探 讨生物的共同进化。 实践:人工育苗 目前主要研究产生诱导的生物、诱导物质结构、功能团、 人工合成 第一节 种间食物关系 捕食 ( predation ) 包括所有高一营养级的动物取食伤害 低一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广义的捕食 ①典型捕食 ②食草 ③寄生 ④拟寄生者 同类相食 ( cannibalism ) 是一种特殊捕食现象。 一、海洋动物摄食的基本类型和食性分化 (一)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1 .按照食物的性质: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食碎屑动物、腐食性动物 2 .按取食方式: 滤食性动物、捕食性(或掠食性)动物、啮食性(或啃食性) 动物、食沉积物动物 (二)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 r i :食物中某一成分百分数, P i :食料基础中该种成分百分数 E = -1 ~ +1 E = r i - P i r i + P i 表示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可以应用选择指数( E )来确定 (三)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 特化程度是动物对不同地区食物丰富程度和稳定 性的一种适应,环境稳定,捕食者将朝着单食性发展; 环境不稳定将导致捕食者的多食性。 食性特化是对种间关系,特别是种间竞争关系的 一种适应。 同一种动物食性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这种 变化表现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不同地 理区域等方面。 1 、捕食者对被食者的种群数量能起重大的影响 2 、被食者影响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3、辩证关系 4、进化与共存 二、捕食者和被食者的辩证关系 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的 剧烈波动。 ②当捕食者是捕食被食者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 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并无损害,反而可 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辩证关系 图 6.4 Paine 的岩石海岸群落 (引自 Begon et al. 1986 ) 海 星 荔枝螺 石 鳖 帽 贝 贻 贝 藤 壶 龟 足 3-1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互为选 择性因素,协同进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