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 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 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 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经历
早年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 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1934年,萨特在柏林写了《论自我的超越性》(或译《自我的克服》)一文。1936年萨特完成了一部关于偶然性的文学作品的第三稿,又发表了《影像论》(或译《想象》)这是萨特对现象学研究后的论文。萨特的成名作是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恶心》,这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40年代是萨特创
作的黄金时期,有大量作品问世。
辉煌时期
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 存在与虚无》。仍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又译《密室》)公演。这次演出大获成功。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 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1946年创作《死无葬身之地》萨特战后的第一个剧本),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 执行委员。同年,《肮脏的手》。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同路人。1951年《魔鬼与上帝》 萨特本人非常喜欢这本剧本),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访问中国。
1955年《涅克拉索夫》出版。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瓦应邀到中国访问。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1949年完成《让热内:戏子与殉道者》,1952年出版,该书原为让 热内一本书的序,完成时却长达578页。成为自有书籍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序)。
1960年萨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实用整体理论》。第二部分则一直没有完成。1963年《现代》杂志发表了萨特的自传性小说《词语》,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标志着萨特又重新回到了文学上来,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
拒绝领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晚年
1974年萨特的左眼实际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时就已瞎了),高血压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减为不到半英里。由于丧失了写作能力,他说:“我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在他最后的几个月中,他表现出一生难得的平静,并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他令人惊奇地同许多保守分子一起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支持美国抵制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
二、写作特点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
(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
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
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
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
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
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