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12 页 共 NUMPAGES 12 页
高三新高考单科综合调研(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导致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琵琶行》)中所描绘的现象出现的制度原因是:
( )
A.察举制 B.中央集权制 C.科举制 D.君主专制
2.在中国古代,草市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草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草市原本是乡村定期集市,最早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在宋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草市是不受政府监管的自由集市
3.“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此诗中所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于 (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
A.反对君主制度 B.是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
C.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5.《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此规定说明罗马法
( )
A.主张人人平等 B.保护私有财产
C.按律量刑 D.主张物重人轻
6.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以下有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草书是能把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书法字体 B.京剧正式形成于乾隆年间
C.“画中有诗”是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 D.柳永的词宋元时代流播最广
7.《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中记载: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下列关于材料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
= 1 \* GB3 ①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专制统治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措施 ④“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1922年11月,徐志摩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从而成为“中国史上‘文明离婚’第一人”。该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 ( )
A.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C.离婚程序简化了
D.人们完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枷锁
9.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不能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10.下表所列内容是与中国某省份相关的一些历史信息。据此推断该城市是 ( )
●
●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兴起之地
●1984年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中国首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城市
A.广州 B.上海 C.宁波 D.天津
11.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
A.都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只是各机构名称不一样
B.都体现了分权,但主权的归属不同
C.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但权力的分配不同
D.都体现了制衡,但各机构拥有的权力不同
12.对中西学的态度近代中国的政治派别各有不同。下列言论属于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是: (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3.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同点不包括 ( )
A.斗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