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一、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1. 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 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 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 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 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 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 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 《逍 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4. 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 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 表强调语气。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 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二、 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 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 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 这种固 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 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 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