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脉冲星.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科技综述系列—— 脉脉冲冲星星 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 利用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科技基本概念 “脉冲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脉脉冲冲星星 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它使得长期以 来关于中子星的理论揣测成为观测事实,并使得致密 星理论及恒星演化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脉冲星研究对于射电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宇宙射线 天文学均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它还为星际空间研究及引力波探测提供了新的 可能的观测手段。 1932年,查德威克(Chadwick)发现中子,同年,朗道 (Аaндay)提出中子星设想。 1934年,巴德(Badde)与兹威基(Zwicky)指出超新星爆 发后的遗迹可能就是中子星。 1939年,奥本海默(Oppe heimer)与沃尔科夫(Volkoff)建 立了简并中子气的中子星模型。 1967年,在脉冲星发现前夕,帕西尼(Pacci i)提出了自 转轴与磁轴相互倾斜的磁中子星模型。 尽管如此,中子星研究长期以来还是没有受到普遍重 视。 1967年,休伊什(Hewish)领导剑桥大学射电天台进行一 项射电流行星际闪烁的研究。 同年8月,贝尔(Bell)观测记录到一串来自天体的规则 脉冲信号,这就是第1颗被发现的脉冲星 PSR 19 19+2 1。 休伊什等至1968年2月宣布了这一发现,立即便轰动了 国际天文界。 此后,多颗脉冲星相继被发现,掀起了一股巨大的观 测与研究脉冲星的热潮。 迄今为止,发现的脉冲星已逾500颗,多集中于银道面 附近。 脉冲星具有高度稳定的周期,大多数介于几十ms到几s 之间。 此外,绝大多数脉冲星周期缓慢增长,周期变率约为 10 -13~10 -15 。 脉冲星射电辐射呈高度偏振性,具有幂律谱。 根据脉冲星的观测特征,戈尔德(Gold)于1968年令人信 服地论证了脉冲星即高速旋转的磁中子星,使得多年 来关于中子星的理论预言终于被证实,这也正是脉冲 星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脉冲星表面磁场为偶极磁场,场强高达10 11~ 10 13G,内部密度达10 14g·cm -3 。 通常自转轴与磁轴相互倾斜,由此形成射电辐射的“灯 塔效应” 。 其射电辐射性质为非热致辐射,能量主要来源于自转 能的消耗,因而引起自转周期的缓慢增长。 关于灯塔效应的几何结构,主要有两类模型,一类是 极冠模型,另一类是相对论成束模型。 前者认为辐射源位于脉冲星磁冠区,并沿接近磁轴方 向产生辐射。 后者认为辐射源位于光速圆柱附近,例如位于光速圆 柱与磁赤道面交汇处。 从近年的观测资料与研究趋势看,极冠模型逐渐取得 主导地位。 关于中子星磁场理论,早期为真空磁偶极场模型(如帕 西尼模型) 。 1969年,哥德雷西(Goldreich)与朱林(Julia )提出了等离 子体磁层模型,后被普遍称之为“标准模型” 。 该模型认为,高导电性的旋转磁中子星,在磁场方向 非平衡静电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表面电荷,导致沿磁 轴及开放磁力线方向的高能粒子流,产生稳定的星 风,并进而形成等离子体磁层。 按准直模型(磁轴与自转轴平行)估算,星风携带的能量 大体与垂直脉冲星真空场磁偶极辐射能量相当。 当然,所谓标准模型并非成熟的脉冲星理论,持异议 者大有人在。 如迈克尔(Michel)认为,磁场中电荷分布最终将使非平 衡电荷消失,因而一个准直模型将是一个丧失辐射机 制的“死模型” 。 贝克尔(Backer)与朗金(Ra ki )等人发现脉冲星射电辐 射束结构包含两种成分:狭窄的核心束及中空的锥面 辐射。 进一步分析表明,锥面辐射是极冠发出的相对论粒子 沿磁力线运动所产生的相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