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历腊月23小年之说
【篇一:腊月二十三(四)为何被称为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四)为何被称为过小年?
民谣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说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
四 进行祭灶和扫房子这样的民俗活动,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传 上多
将腊月二十三(四)视为过年序幕的拉开,因为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腊
月二十三(四)也就相对应地被称为“过小年”。
过小年以祭灶为标志性民俗。民以食为天,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农耕社会,
人们将饮食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中国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淮南子
》上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周礼》上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
以为灶神。”将黄帝或者其后裔视为灶神,可见古人对灶神的重视程度。道
教兴盛后,民间又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
神这时已演变成不仅司厨而且司命的民间大神。在广为流传的《太上感应
篇》里,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
纪指十二年,说的就是灶王爷专门上天告发人间罪恶,一旦有人因罪被告,
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大罪要减寿十二年。因此,旧时人家灶间都设有“灶王
爷”神位,并在其神位两侧贴一副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按照“
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则在腊月二十四。灶
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全家,到了腊月
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言行。全家人
要在这天黄昏举行“送灶”或“辞灶”
仪式,即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
糖瓜,以乞求灶王爷在玉皇面前多说这家人的好话。除夕再举行“接灶”仪
式,将其请回来,继续发挥为全家保平安的作用。祭完灶后,家家户户都会
紧接着进行“扫房子”的活动。扫房子又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年
到来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此举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 扫出
家门。腊月二十三(四)的祭灶活动,实际上对夏历新年起到了直接的接引
作用,将之命名为“小年”确也是名副其实的。
【篇二:年的风俗之二 腊月23】
年的风俗之二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祭灶神。祭灶的习俗虽由
来已久,祭灶的日期在不同时代好地区却不尽相同,即“官三民四疍家五”,
意思是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祭灶,沿海疍民(渔民)在二
十五日祭灶。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的祭灶做了极其生动的描述:“古传
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
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
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 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
来分”。
灶神应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之人发明以火烧食之功的崇拜
、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
十四说:“灶神姓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
皆名察洽。常以月晦上天。白人罪状。”说明此时的灶神基本与后代相似,
不仅有了灶王爷,还有了灶神的妻子——
灶王奶奶,并且具备了“上天言事”的资质。到了宋代,认为灶神执掌着人间
吃饭和监督人们言论行为,负有年终上天汇报的“司命”之神。到《封神演义
》问世后,民间又流传《封神演义》中渑池守将张奎是灶神的说法。到了清末
,又传说灶君是个白面男子,好美色,于是“男不拜月,女不祀灶”的说法更
加流行。祭灶仪式主要由男子主持,即使女子祭灶也不梳妆,在后世发展中
,祭祀者多由家庭主妇主持。
祭灶的主要活动就是“送灶”,即把旧年的灶神像取下焚化,表示灶神“上天
言好事”去了。送灶前要准备好丰盛的祭品,并用松柏,冬青等树枝扎成“送
灶柴” ;购买纸轿、纸马或以秸秆编制纸轿、纸马,以备灶神上天时乘骑,而
且一定要准备好丰盛供果。这些祭灶习俗,大约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据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
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码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
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与后世异曲同工的是,后世以黏甜食品封灶君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