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筹)策划背景.docVIP

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筹)策划背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筹)策划背景 今宁波鄞州东部五乡镇的宝幢片区,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此地已设县治,古称鄮县。据考证,在略微早一些的战国后期,约公元前二百数十年时,基本处于同时代的古印度孔雀王朝最著名的千古一帝阿育王,就已将盛载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头顶骨舍利的宝塔(即阿育王塔)遣送传入此地;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阿育王塔总共有十九座。 约五百年后,阿育王塔已所存无几。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高僧刘萨诃(法名慧达)发愿苦心遍寻,当他由北而南走遍山泽,费尽周折,来到鄮县鄮山鸟石岙时,终于找到了阿育王所造遣的此一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圣物,即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以后又因该阿育王塔而建阿育王寺,从此大兴佛教,禅宗法脉代代传承,梵净香火绵延不绝。 至南朝梁武帝时,阿育王寺即已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 而据唐代释道世所编著《法苑珠林》三十八卷中的记载,也证明了此塔原本就是位列在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首,地位极其尊崇。在道世编著《法苑珠林》时,阿育王塔已然是只有极少数尚存,大多数已毁。 至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境内原有的十九座阿育王塔中,惟此仅存,世所罕见,更显弥足珍贵之至。 鄞东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名远播,影响甚广;阿育王寺作为中国唯一以印度最著名护法帝王“阿育王”命名的佛教禅宗名寺,更素有“东南佛国”之盛誉。 位于鄞东五乡镇境内,以国务院所确认“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的阿育王寺为龙头,集合浙东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七塔寺遗址,以及全国少有的文武佛三位一体的铁佛寺等文保单位,再加上最近又惊喜发现的千年古寺明觉寺遗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级别之高、数量之集中以及特色之鲜明卓绝,在宁波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引人注目,是国内非同凡响、不可多得和极具优势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为了在新形势下统筹兼顾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科学利用,进一步促进有鄞东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相关情况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组织专家组和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筹建“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的构想。 一、主要资源状况及开发条件 五乡历史优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特色鲜明。 (一) 阿育王寺 1、历史文化渊源 阿育王寺位于今浙江省宁波鄞州东部五乡镇宝幢村鄮山南麓。因寺内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深为国内外佛教信徒所崇敬仰慕。 有关该寺的历史文化渊源故事和神奇灵异传说非常多。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槃,弟子阿难等荼毗(意即焚化)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是为舍利。据佛典记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后,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每座塔中均藏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送到世界各地。另据《阿育王传》载:“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国者,一十九所。”震旦国即古代中国,这十九座阿育王塔在古代中国的分布情况,《法苑珠林》三十八卷中有详细记载,其中“西晋会稽鄮县塔”排列在十九座塔之首位。至新中国建立时,惟此仅存,即今浙江鄞东(古鄮县)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其余十八座俱皆早已损毁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高僧传》等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西晋高僧刘萨诃(法名慧达)寻找和发现该塔的故事。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慧达发愿要寻找宝塔,当他由北而南走遍山泽,费尽周折,来到鄮县鄮山鸟石岙时,忽闻地下有铮铮钟声,便诚心祈祷膜拜,诵经念佛,三天三夜后,果见从地里涌出眩人心目的小宝塔,塔四方五层,高约尺四,方广七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这就是阿育王所造的那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慧达寻得宝塔后,即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安帝敕建塔亭、禅室,赐二十七个僧人守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宋文帝敕寺僧佑创寺院,立阿育王常住田。十二年又建塔寺。至此寺已初具规模。 梁武帝萧衍大兴佛教。普通三年(522年),武帝赐“阿育王寺”额,并扩建寺院,梁著名书法家萧子云书寺额。大同五年(539年),武帝听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的木浮图遭损坏,立即下诏,由其孙岳阳王萧察负责把原三层的浮图增为五层;赐黄金五百两,造铜佛四百躯,写经论五百卷,铸四铁鼎以镇四角;拨兵士三千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敕免阿育王寺田赋。自此阿育王寺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名士倾心皈向。 唐天宝三年(744年),著名高僧鉴真和尚第三次东渡日本阐扬律宗,船在舟山海面触礁沉没,鉴真及随员被救起,安顿在阿育王舍利塔殿,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请鉴真讲道受戒。唐中宗遣使赐金,下诏加护,阿育王寺达到了初盛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