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2 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 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 ? i i u u ? c i i u u ? ? 罕遇地震作用下, 第 i 个隔震支座考 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第 i 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 座有效直径的 0.55 倍和支座各橡 胶层总厚度 3.0 倍二者的较小值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 质心处或不考虑扭 转的水平位移 第 i 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 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 支座 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 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 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边支座的扭 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 1.15 10.4.2 减隔震装置应进行如下验算: ( 1 )对于橡胶型减隔震装置,在 E1 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应 变应小于 100% ,在 E2 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应变应小于 250% ,并验算其稳定性; ( 2 )非橡胶型减隔震装置,应根据具体的产品指标进行验算; ( 3 )应对减隔震装置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性能进行验算。 10.4.3 减隔震装置的变形、阻尼等力学参数应进行试验测试。 试验得到的力学参数值应在设计值的± 10% 以内。 6.2 隔震原理与方法 橡胶支座隔震 : 6.2 隔震原理与方法 2. 常用隔震装置 -- 其它隔震装置 : 滚珠隔震装置 已用于墨西哥城内一座五层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学校建筑中, 安放在房屋底层柱脚和地下室柱 顶之间。为保证不在风载下产生 过大的水平位移,在地下室采用 了交叉钢拉杆风稳定装置 6.2 隔震原理与方法 其它隔震装置:摇摆式隔震支座 是一种摇摆隔震支座。在杯形基础内设一个 上下两端有竖孔的双圆筒摇摆体。竖孔内穿 预应力钢丝束并锚固在基础和上部盖板上, 起到压紧摇摆体和提供复位力的作用。在摇 摆体和基础壁之间填以沥青或散粒物,可为 振动时提供阻尼。经试验证实:当地面加速 度幅值达 330cm/s 2 时,被隔震房屋的加速度 反应被降低到无隔震反应的 1/3 左右。我国 山西省的悬空寺,历史上经历多次大地震而 仍完整无损。分析认为是其特有的支撑木柱 起到了摇摆支座隔震的作用 山西悬空寺 6.2 隔震原理与方法 其它隔震装置:不倒翁式隔震 伊朗人设计的不倒翁式 隔震房屋。该房屋顶面 半径显著大于底面半径, 能起提供复位力的作用。 6.3 减震原理与方法 6.3.1 耗能减震原理 地震 结构 减轻结构振动 耗能构件 耗能 地震时,结构在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f E E E ? ? s t 地震过程中输入 给结构的能量 附加耗能构件的 耗能 结构主体自 身的耗能 能量观点: 一定 结构地震反应的降低 t E s E f E 动力学观点:耗能装置的作用, 相当于结构的阻尼 , 必使结构地震反应 6.3 减震原理与方法 6.3.1 耗能减震原理 小震 耗能装置 较大的刚度 结构 减轻结构振动 耗能 应具有 结构的使用性能 保证 强烈地震作用 耗能装置 结构 减轻结构振动 耗能 非弹性状态 应率先 进入 大量消耗地震能量 有试验表明,耗能装置可做到消耗地震总输入能量的 90% 以上。 6.3 减震原理与方法 6.3.1 耗能减震原理: 耗能元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 耗能减震结构的 地震反应分析 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 可以利用 通常需要耗能元件 的试验数据,以确 立结构动力方程中 的阻尼矩阵 耗能减震结构的 附加有效阻尼比 ) 4 /( s c a W W ? ? ? 所有耗能部件在结 构预期位移下往复 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设置耗能部件的 结构在预期位移 下的总应变能 6.3 减震原理与方法 阻尼器 与速度相关的粘弹型阻尼器 以摩擦或金属屈服为特征的位移 相关型阻尼器 阻尼器 支撑处 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处 梁柱连接处 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 有相对变形或相对 位移的地方 安装于 6.3.2 耗能减震装置 -- 阻尼器 6.3 减震原理与方法 粘弹型阻尼器 最大长度 915mm ,最小长度 595mm ,冲程 320mm 6.3.2 耗能减震装置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第六章 桥梁减隔震设计 第六章 桥梁减隔震设计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6.2 隔震的原理与方法 6.3 减震的原理与方法 6.4 结构主动控制初步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产 生 传 递 引 起 震源 地震波 建筑物所在场地 结构的地震反应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地震位移反应 地震剪力 小 大 小 大 地 震 内 力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地震动作用下结构 位移过大 , 实践上 的困难 延性 结构体系 刚性结构体系 反应接近地面地震运动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