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小说 主要内容: 、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 创作 .docVIP

京派小说 主要内容: 、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 创作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京派小说 主要内容: 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 创作倾向: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废名与芦焚等其它京派小说作家 (1)废名主要作品,特色和贡献及其影响 (2)芦焚主要作品与艺术个性。 (3)萧乾、林微因、李健吾 (4)“京派”的历史变迁 一、京派及其主要作家 “京派”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这是不同于在上海商业文化中生存的文人,而是一群学者型的非职业化作家。他们既反对左翼文学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对海派将文学商业化的功利主义,是维护文学纯艺术性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另外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健吾。京派文学的主要文艺阵地有:1930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骆驼草》,接续《语丝》的余续;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由沈从文主编,成为京派文学开展期的重要文艺刊物,其1936年颁发的大公报文艺奖获奖人多为京派文学代表;1934年靳以、卞之琳与巴金、郑振铎合办《文学季刊》、《水星》等;1937年5月京派刊物《文学杂志》创刊,由朱光潜主编,一如既往的标榜京派文学“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原则。 二、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 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 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 三、京派小说的特征 1,首先是独立的文学立场,文化保守主义色彩 2,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 注意挖掘出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是女性的纯良。主张个人自由,情绪内敛,理性节制。 3,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小说体式 抒情体小说 讽刺体小说 文化小说:探索民族性格心理。 四、京派主要作家及其创作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读书期间开始创作。1925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问世,其他代表作有《桃园》(1928)、《枣》(1931),另有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其小说深受中国古典诗词与周作人美文创作影响。 废名小说以其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如《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河上柳》描写的不再是乡村小镇的野蛮、落后、闭塞、沉重的气息,而是把这里作为世外“桃花源”似的由幻想构造的乌托邦,是一个充满东方诗境田园梦想世界。正如周作人所说“宜在树荫下闲坐”时读废名小说,他书写的人生也是在一方静土中安天知命的人生方式,表现人与自然(竹林、流水)之间的和谐无间,其中人性,人际关系也分外纯洁宁静。文学史称废名为“文体小说家”,认为他是开创真正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鼻祖,他对小说文体的创新并非简单意义上开创了“田园诗化小说”,其诗化不仅语言层面和故事层面,而是整个文体上直接把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的意境移植到现代小说中来,因此他在小说中描写的竹林、流水、树木、村庄以及人物,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景物描写本身的意义,而是刻意营造的抒情主题本身。 废名的特色和贡献在文体,应把握其作品的“理趣”、“涩味”,以及诗化和散文化的小说体式,思考其如何借鉴唐绝句的韵味来写小说。 萧乾(1910-)原名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一个贫名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入小学,其间半功半读。1926年加入共青团后被捕,1928到广东汕头任中学国语教员,后回京就读辅仁大学英文系,又转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年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多次进行战地采访。其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1933-1937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粟子》、《落日》,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早期小说集《篱下集》如题所言,多写寄人篱下,人在屋檐下的都市世态炎凉,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情凉薄的逆反心理。如《篱下》、《矮檐》。主人公环哥是一个乡村顽童,拉着体面书生的表弟捉泥鳅,在台阶上吐唾沫淹蚂蚁,摇枣……,儿童的天性,童心未泯的率真与现实功利的世界之间的对抗和矛盾。另外有反宗教虚伪的小说《参商》、《皈依》,小说主题与宗教本义无涉,而是容纳在反压迫,反伪善的大主题之下。 萧乾最值得重视的是“儿童视角”的运用,由此构成儿童—成人、童真—世故的两重世界的对照。这是其城乡对照叙述的表现形式。用儿童视角,即不成熟、未污染,自然、自由的心灵,看现实利益下的世界。“儿童视角”出于儿童不谙世事,不点破现实的残酷、冷漠,不直接揭破批判的锋芒,而是把生活的悲感和人生的隐痛融化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情感渗透试的写法是典型京派文学的。萧乾创作的另一大特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