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病学》背诵原文 叶天士《温热论》第1—10条;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条。 吴鞠通《温病条辨》(共30条) 上焦篇:3、4、6、7、9、11、15、16、17、26、36、37、43; 中焦篇:1、6、17、23、24、29、30、31、63; 下焦篇:8、11、12、14、16、17、18、36。 (其中《温病条辨》上篇:36、37,中篇:6,下篇8条文,教材未列) 具体条文: 叶天士《温热论》第1—10条;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 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 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9)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 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9)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矣。 (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条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吴鞠通《温病条辨》(共30条) 上焦篇:3、4、6、7、9、11、15、16、17、26、36、37、43; 中焦篇:1、6、17、23、24、29、30、31、63; 下焦篇:8、11、12、14、16、17、18、36。 三、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经谓之燥;两寸独大,火克金也。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不缓不紧,证有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太阳头痛,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与项,而项强头痛也。太阴之头痛,肺生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也。吴又可谓浮泛太阳经者,臆说也。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

文档评论(0)

Wo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