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的研究_景志明.docVIP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的研究_景志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上世纪初兴起的国家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国家改良主义代表人物。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就是乡建改良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们开创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定县、邹平、北碚三种实验模式,其乡建思想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运动都有久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近代百余年来“屈辱自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建设正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及其衍生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产物与对应物。其同步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某种“另类现代性”。(潘家恩,杜洁,2011这场自发于民间——到政府参与——最后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乡村建设运动正是中国近代以来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线索。现今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及其落后地区的扶贫工作,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可以溯源追索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肇兴的这场乡建运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对当代的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工作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 晏阳初(1890~1990(吴相湘,2001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教育家,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是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尤其是在定县的乡村改造实践,使他成为名扬世界的教育家。 晏阳初出生于四川巴中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13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政治系学习,191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18年赴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期间创办华工识字班,开始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1920年,结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业,回国推行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8月,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总干事长主持实际工作。1926年晏阳初及其同仁决定以河北定县作为实验研究的中心,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实验。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平教会总机关与全体成员及家属也同时迁往定县。由此,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逐步完成了由识字运动到全面乡村建设的重大转折。在“定县实验”期间,鼎盛时期约有600名知识精英分子,包括许多博士、教授、大学校长,他们经过艰苦的探索,成功地开创了以平民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用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乡村改造”定县模式道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沦陷,实验工作被迫停止,晏阳初前往长沙,在湘西南继续进行乡建实验。1940年,晏阳初在重庆成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担任院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院扩充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成为平教总会的工作中心。1949年11月,晏阳初赴美定居。从五十年代起,他致力于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开始把他在中国实践乡村教育事业的经验移植到世界各地,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地,为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改造事业奔走,在世界范围内继续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郑杭生,张春,2004。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建设实践的目标 晏阳初认为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三C”即孔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的研究* 景志明,王堂尧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摘要】本文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运动的目标、核心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阐述,挖掘其平教思想与乡建运动目标“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和意义,探寻其平教思想与乡建运动的“四大教育”核心理念和“三大教育方式”的实践经验,及其对当代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借鉴意义。并对凉山州扶贫工作的历程、现状、成绩及其扶贫政策和扶贫模式进行梳理,探讨凉山州落后地区脱贫困难的原因,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针对凉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为主线,突出教育文化、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扶贫对策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晏阳初;平教思想;凉山扶贫;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1204-0075-08 收稿日期:2012-06-20 *基金项目: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2012年课题《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凉山扶贫对策研究》(编号sxjzx2012-017。 作者简介:景志明(1956-,男,西昌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研方向为民族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 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中国传统文化濡染使他形成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韦政通,1984的民本思想;晏阳初早年加入基督教,在西方受过良好的教育,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早年在法国战场华工服务中心的工作经历,让他对中国农民的智慧有了深刻的认识,使他认识到在农民身上潜藏的他称之为“脑矿”的巨大潜力,也因此坚定了他终身从事平民教育的信念和决心。他怀着教育改造社会的理想,力图通过改造中国农村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努力探索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