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周代的诵训与瞽矇素材.docVIP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周代的诵训与瞽矇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周代的诵训与瞽矇 《周礼·地官·诵训》中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根据郑玄、孔颖达、孙诒让等人的注解,大致可知诵训是为君主讲诵四方古史中所载历史故事以及各地风俗、忌讳等的官员,王巡守四方时跟随身边。《说文》:诵,讽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成均是教育国子的地方,诵就是大司乐教育国子的乐语中的一种。讽诵都是背诵之意,讽是节奏铿锵的诵读,而诵则近似于引喉清唱了。诵虽然有抑扬顿挫之美,但不同于歌。俞平伯在《诗的歌与诵》一文中说到,诵是打起调子来念,他的用途大半在箴规。诵没有和乐的音律,更注重表达深层蕴含的讽谏之义。 先秦时期,诵常常用在朝廷和民间的各种仪式中。在庄严神圣的朝廷诸多礼仪中,诵是传达天子旨意的方式之一。《吕氏春秋·重言》记载: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通过反复的诵的方式,颂扬真善美,鞭撘假丑恶,是先秦时期贵族阶层试图改善人心的方式之一。正如《国语·晋语九》说: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择材而荐之,朝夕诵善败而纳之。除了上层贵族以诵来训戒,下层民众也会通过诵来表达心声。《左传·襄公三十年》载郑舆人诵,《国语·晋语三》有舆人诵惠公。舆人是士兵或役卒,身份低贱,他们感事而发,以诵的方式表达心声,抒发对上层的强烈不满。但要说明的是,早期的诵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早年在赵国作人质,在吕不韦的策划下回到秦国,秦孝文王让他诵,他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可见诵须师傅教学然后才能掌握。口语之诵,既有雅言的,也有方言的,而且诵者本人在表述时不同的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会造成各异的效果,这些都是丝竹相和的歌唱所不能代替的。 训在《说文》中解释为说教。《诗经·大雅·抑》曰:四方其训之。《毛传》解释说:训,教也。《国语·周语上》曰:纂修其绪,修其训典。韦昭注:训,教也。《尚书》中,训通常解释为训教政令,《盘庚》载:王命众,悉至于庭。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是君主对臣子的训诫。训也是文体名。孔颖达言《尚书》有十体,训是其中之一,《伊训》《太甲》《咸有一德》《高宗肜日》《旅獒》《无逸》都是训类文体。 《国语·楚语上》载左史倚相说: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和《周礼》中的表示官职的名词性质不同,此处诵训作动词。诵训之义即诵志以训,以诵的方式来训戒。乐师、史官、瞽矇都具有训戒的职责。 先秦时期行使诵训职能的还有另一类重要官员——瞽矇,他们是先秦时候的乐官,也是历史的重要传播者。《周礼·瞽矇》记载瞽矇的职能是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郑玄注:讽诵诗,主诵诗以刺君过也……以戒劝人君也。是说瞽矇通过诵诗来劝谏君主。《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工,就是瞽矇等乐官。天子通过乐师作诗歌、瞽矇诵读箴谏等一系列举措,以补察政治得失。《国语·晋语六》也记载: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祅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是说古代天子要听取民意,命瞽矇等乐官在朝中诵谏前人的箴言善语,让各级官员采诗献诗,使自己能够保持警醒不惑。 周代的瞽是庞大的群体,《周礼·春官宗伯·叙官》载: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视瞭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总数达三百人之多。由于瞽目盲,行动不便,所以一个瞽配一个视瞭协作,这样视瞭也就有三百人。诵训就没有那么多人了,只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八人,不足二十人。 瞽矇和诵训都是以诵劝谏君王的,《尚书·酒诰》载周公说: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他认为民众之口传递的是百姓之声,应该广泛吸纳,以此为鉴,杜绝后患。周公不仅将诵训之劝谏有效执行,而且还纳入了职官制度体系,后来的君主也纷纷效仿。同样有诵志以训职能的还有训方氏、撢人等,这些官员的设置说明广开言路、疏通上下、积极纳谏,是当时周代领导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通过言人主之得失来避免政治上的错误,对君主的言行进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