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溶洞里,藏着多少大自然的秘密?.docxVIP

贵州溶洞里,藏着多少大自然的秘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溶洞里,藏着多少大自然的秘密? ▲紫云苗厅破晓的晨光。摄影/周元杰 山河的浪漫相遇 贵州的地下,有个倒置的世界——溶洞。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是中国最典型的山地省。大地被山川切割,塑造出浪漫而奇幻的喀斯特地貌。在贵州,“无山不洞、无洞不奇”。往往一座天坑,一道地缝,就能让人“误入”溶洞深处,探求神秘的未知世界。 ▲莲花洞内的钟乳石立柱(黔南·贵定)。摄影/周元杰 在贵州绥阳县的地下世界,隐藏着中国最大的溶洞群。其中水洞、旱洞并存的双河洞,堪称是一座“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在结束不久(2018年)的中法联合探测工作中,贵州双河洞的最新测量长度达238.48公里,成为亚洲第一长的洞穴。从北京驾车到达河北省会石家庄的距离,也不过290公里左右。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的地层被撕裂,随着“水滴石穿”的溶解,以及地层的多次抬升,双河洞多达四层系统,其中含有8条主洞道,200余条支洞,洞上有洞、洞中套洞,宛若一座迷宫。 ▲ 长达三十多年的系统科考仍在进行,双河洞的长度不断刷新记录。摄影/周元杰 复杂的溶洞结构,丰富了双河洞的内部景观。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向上堆积的石笋,以及独特而有神韵的石柱,在深邃而幽暗的双河洞,交织出一幅瑰丽奇幻的地质画卷。此外,对于拥有5条地下河的双河洞而言,洞中瀑布、九曲十八弯等奇观也并不罕见。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贵州的地下,藏着最美的中国。毕节织金洞的壮美,足以满足人们对于溶洞的所有幻想。 ▲毕节织金洞。图/视觉中国 总容积约500万立方米的织金洞,长约6.6公里,最宽处竟达175米。溪流、地下湖泊错置其间,将溶洞切割成线条纵横的奇幻世界。经由上亿年时光的冲刷,洞内的岩石被时光“雕刻”成形态各异的石笋、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雕塑作品”。 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栩栩如生,倾注上人类的想象力,幻化成神秘莫测的“凌霄宝殿”、冷清神秘的“广寒月宫”、凛然壮观的“百尺垂帘”……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坐实了织金洞“地下天空”的美誉。 ▲九洞天由九个通天大洞和几个暗湖、溶洞组成,乌江水系上游六仲河水穿洞而过。图/ 视觉中国 不同于大多溶洞常规意义上的幽暗深邃,位于贵州纳雍、大方两县交界处的九洞天溶洞,展示了贵州喀斯特的另一种模样。 乌江水系上游的六仲河,自西向东滚滚而来,于贵州纳雍、大方两县交界处潜入地下,浮流于山脊之上,并在此冲刷出拥有九个巨大“天窗”的溶洞。行至其中,洞内明暗交替,阳光间歇跳出,别有一番“柳暗花明”的曲折意趣。 多少脆弱的生灵隐藏其中? 由山川孕育的溶洞,自带冷淡气质。事实上,清冷无光的溶洞,也是许多生命孕育的温床。 相较于人类离不开氧气,阳光是许多植物生存的基石。在光线相对充足的溶洞洞口一带,多数绿色植物生机盎然。 ▲龙宫。摄影/ 李贵云 “黔地无闲草,龙宫多灵药。”贵州安顺的龙宫溶洞,生长着银杏、木槿、金银花等天然中草药植物达1200余种,俨然是一座中草药宝库。 “览龙宫知天下水洞,荡轻舟临人间仙境”,作为中国最长的水溶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龙宫,植被葱郁茂盛,行至洞内,细嗅仍能闻到洞口植物的草本清香。 ▲贵州安顺,航拍龙宫天池,四周绿树环绕,美若仙境。图/视觉中国 除却植物,贵州的地下世界,还生活了一群“宅居”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洞穴并不适合动植物的生存。但一些动物,经由某种原因“宅”到洞穴中,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适应了洞穴的生活环境。 洞穴探险活动,并非中国的主流传统,因此许多动物尚未被人类发现,就已消失在幽暗的溶洞里。 ▲ 清镇市红枫湖水域人鱼宫殿里,洞穴潜水员即将潜入水下,探索一处未知的洞道,洞穴潜水,需在黑暗的遮顶空间内探寻未知路线,容错率极低,一旦失去出洞导向或者氧气照明,极难逃生。摄影/周元杰 2015年,探险人员在贵州习水县的桃源洞内,发现了一只通体透明长约14厘米的巨型蝌蚪。经科研人员考证,这只“巨型蝌蚪”正是中国特有物种“红点齿蟾”的幼体。因常年生活在不见光的溶洞内,皮肤透明,甚至可以清晰看到其内部器官。 大约是适应了溶洞的气候,若被带离溶洞,红点齿蟾很容易“水土不服”。因此,红点齿蟾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位为易危物种。 ▲从1997年开始,双河洞就开始被考察,至今仍充满许多未知等待被发现,图/ 视觉中国 在亚洲最长的溶洞双河洞内,生活着许多生物。科考人员甚至曾在洞内发现过大熊猫化石。在如今的双河洞内,除却最常见的白色小蝌蚪,还有盲鱼、马陆、野生娃娃鱼等穴居动物。 大多生长在无光世界里的生物,样貌都相对“潦草”一些。但盲鱼,却凭借半透明的体色,为洞穴动物的颜值扳回一局。自出生到死亡,盲鱼的“字典”里,并不存在“光”这一名词。也因此,多数盲鱼的眼睛早已退化。虽然没有眼睛,但顶着长长的口须,在水中游弋的盲鱼,却平添

文档评论(0)

luckyh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