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合同欺诈、消费欺诈等一系列的 欺诈民事行为越来越成为公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对欺诈民事法律行为 的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到的初步结论:欺诈行为原则上为可变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 为,只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才无效。 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欺诈、国家利益 正文 一、欺诈的概述 (一)、词源 1、在中国欺诈一词最早来源于《战国策》。“ 齐 田单 欺诈 骑劫 ,卒败 燕 军,复收七十 城以复齐。”后又在《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中写道“其后 莽 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 ”其意思为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 2、“欺诈”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其基本含义与汉语是一致的,都是欺骗的意思。在英语中 “Cheat”是骗取、欺骗、哄骗的意思;在德语中“Tauschung”是故意或恶意欺骗引起某种错 误;在法语中“dolo”是恶意欺骗; (二)、关于欺诈法律行为的发 1、有关“欺诈” 的立法。早在三国时期,《魏律》将其从秦汉贼律中分出,称之为“诈伪” 。《北 齐律》时,曾将这种行为改称为“诈欺” ,《北周律》时又将其恢复为“诈伪” ,并为以后历代 所沿袭。《唐律疏议》中,开始将“诈伪”列为十二篇篇名之一,至明代,“诈伪”又被列入刑 律篇,可见这种行为之严重,均被各朝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且将其作为需要专门通过法律规 定给予严厉制裁的行为之一。 2、罗马法规范了受诈欺的适法行为。因古代罗马采形式主义立法,对因欺诈、胁迫而为之 法律行为,法律并未救济。随着经济的发展,诺成契约出现后,立法除对缔约形式保持一定 要求外,已将当事人的内心意思作为影响合同生效的因素。至公元前66年,大法官阿奎利乌 斯创造了。诈欺"一词,并将其列为私犯之一种,设立了诈欺诉,即,诈欺就其本身而言, 当它并不造成实质性错误时,不使行为当然地无效,尽管其意思被歪曲,但行为仍然 存在。诈欺之诉是当事人最后的救济手段,在其他法律无济于事时援用,可以导致诈 欺人被判罚不名誉。 二、欺诈民事法律行为的定性 (一)、欺诈行为是什么 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违背自己真实 意识表示的行为 1、欺诈作为一个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 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必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的欺诈不算欺诈)若双方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与自身智力相符的民事行为,或者所进行的民事行为得到监护人 的追认的视为有效),第一双方当事人不是民事行为的主体,且无能力进行该民事行为,所 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欺诈不成立。第二若无欺诈方的欺诈行为得到其监护人的追认, 那由欺诈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其监护人来承担。则欺诈方变为其监护人即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人,与假设相悖。则假设不成立。所以,欺诈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必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人 (2 )、意识表示 ①第一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即行为人必须使对方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 示的目的,一方面是使相对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即目的意思)。行为人以使相对人陷入错误 为目的。如果行为人非明知其表述的事实为虚假或者虽明知其表示之事为虚假而无使相对人 陷入错误的意思,则不为欺诈。另一方面是使相对人因其错误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 (效 果意思)。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希望某法律关系的产生。若行为人虽明知其意思表示的事实为 虚假,而无利用相对人的错误使其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识,不为欺诈。第二必须有欺诈人的 欺诈行为(表示行为)既满足行为人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后(特别指出:无意思或精神错 乱中的所为,即无民事行为的欺诈,不为欺诈)行为人将欺诈付之于实践中。其形式包括三 种:捏造虚伪事实、隐匿真实事实、歪曲真实事实。 ②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在论述之前有必要提出,在欺诈中,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以表意 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为前提。所谓表意人陷于错误指,第一,表意人原无错误,受 到欺诈人的欺诈而陷于错误。第二,表意人已有错误,受欺诈人的欺诈而陷于更深的错误。 如果相对人未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则不构成欺诈。最后表意人要因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即错误和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企管系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无此错误,则根本不为 意识表示;第二,无此错误,则不以此条件为意思表示。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非由于错误而生, 不为欺诈。 2、欺诈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可 撤销权的法律行

文档评论(0)

152****77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