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论趣》备课资料精选课件.ppt

林语堂《论趣》备课资料精选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趣》 林语堂 一、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及德国入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期间多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还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是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生性幽默,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一点也不过分。正如他自己所说,其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是他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 1934年《我的话·杂说》有五则对联: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邻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四十不惑之年所作。 船舶(bó) 扈(hù)从 胼胝(pián zhī) 摩顶放踵(zhǒng) 商贾(gǔ) 蒙昧(mèi) 癖嗜(pǐshì) 掮(qián)客术 熙熙攘攘(xī?xī?rǎng?rǎng)?? 鞠躬尽瘁(cuì)? 禄熏(xūn?)心 纵观全文,体会散文特点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用原文的话又是怎么解释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2、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是偏离题意? 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目的是什么?你觉得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为了引出 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 思考: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呢? 明确: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快事”。这种人生境界更加 纯粹而快乐。 3、作者所言“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指的是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这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意思是: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常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但作者对“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请谈谈作者的看法。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3)在读书上要有“趣”。 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 思考:作者列举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放踵的事例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持什么观点? 明确: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 ,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