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pdfVIP

互联网使用、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摘 要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科技的不均 衡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失衡,引发了社会阶层矛盾、国民幸福感下降等问题。 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有效调节社会矛盾、最大化国民 主观幸福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本文旨在采用 CGSS2015 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探索我 国互联网使用、阶层认同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的综合情况,运用相关分析 法检验互联网使用、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程度与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最后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验证阶层认同作为互联网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变量。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互联网对阶层认同的 影响,以及阶层认同在两者关系间发挥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阶层认同 通过部分中介效用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①互联网使用 频率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②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阶层认同感越强。③阶层 认同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④阶层认同在互联网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 部分中介作用。性别、年龄、学历、民族、宗教信仰、政治面貌、户口归属和收 入等人口学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而言之,阶层认同在互 联网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它本身也与互联网使用一样能够 直接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研究结果证明了互联网使用对于提升个体阶层认同感和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和 互联网治理对防范和化解互联网时代的重大阶层认同风险与阶层矛盾、提升国民 幸福感的必要性。政策制定者应当加快推进我国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工具与治理 体系现代化。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阶层认同;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隧道效应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has exceeded 800 million as of June 30, 2018, and the Internet usage rate is close to 60%.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ay Chinese people live, behave, and feel. How to allocate various resources effectively, adjust social conflicts and maximize peop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le 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strong correlations among Internet use, class identific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asonable spe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