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作者:张仲景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 ; 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 ;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 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 ;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 ;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 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 ; 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 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 ;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 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 ; 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 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 ; 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 ;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 少愈也 ;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 ;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 ;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 ;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 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 一本作疟 )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 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

文档评论(0)

137****7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