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 乌市实验学校 裴晓倩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学校的功用是什么?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既然教育是作为一种过程存在的,那么也就是说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既然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本身,是一种生长,那么,“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我们所理解的寻常意义的教育目的,是源于教育的外部还是它本身呢?对于为什么受教育,我们是否征求过受教育者本人的意见?或许受教育者本人对于自己的终身教育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需要家长和学校为其作出相应的引导性选择,那么社会、家长和学校在寻求学生的发展时,是否考虑到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是否发展了儿童应付新情境的能力?我们是否又犯了这样的错误: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掉了儿童个人的理解力,技能养成机械化。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我们要把儿童期的未成熟状态看作是生长的一个自然的阶段,一切是变化的,不是朝向一个单一的方向的。这里所说的“生长”不具有目的性,生长的本身即是目的。其实杜威的观点中已经包含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观念当中,“生长”必然是指向某一个目标,教育被看作是朝向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学校就是用来实现这个目标的组织。教育被割裂成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指向那个宏大而美好的目标。现在,尽管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只是被认为是未来生活的预备,一切都是为了那个预先设定的目标。 暂且停留在这里,先来讨论讨论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不用为其加上高大上的冠冕,再者说高大上者往往禁不住思考,稍加检验,其假大空的尾巴将显露出来,何必虚伪,就从实际说起。如今的应试教育,家长告诉学生的也好,教师勉励学生的也罢,不外乎如今不好好学习,将来地位、金钱、权利从何而来,不忍为他人之下,便只有一法,苦学。 我始终怀疑与徘徊的便是这价值观的问题。既然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而无论何种人们都这般重视教育,可见不是教育的重要性,而是人对生命的大在乎。那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又或者说怎样走这一遭更为人所接受。这个问题若要研究,太过深刻,不如暂且先提出一个能普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词汇:幸福。 关于幸福的讨论,无论通俗还是高深,遍地可见,古今不断。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注意,是快乐,不是快感也不是愉悦(早上看到一段关于幸福的讨论,巴巴儿地做了一番区别,给出一个大命题:“这样的‘幸福‘不是幸福“,可笑,既然不是幸福,打上引号也依旧不是幸福,何必牵强,本不是什么难的区分,生性刻薄,非要在此再论一番,作者也请勿介意,绝无恶意攻击)。那么,什么是快乐,此派中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是幸福。”可见,快乐便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 另有一派是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当然,他们也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也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对古人幸福观的了解要从他们对人生境界的谈论中得出。道家讲本真、重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儒家则相对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便是幸福。安贫重在说物质生活,乐道大指精神生活。但是儒家也有快乐主义存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也强调简朴状态中生命的快乐。比较两派的观点,二者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那么,无论中外,对于幸福的理解大抵不绕过生命本真、精神追求。但快乐是有区别的,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不同的快乐,做过比较,才能判断出哪一种快乐是质量更高的。快乐主义者约翰·穆勒的实验中所有品尝过不同快乐的人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就是精神的快乐要远远高于肉体的、物质的快乐,是更强烈、更丰富、更持久的快乐。但是我不能盗用这个观点,昨日看了《楚汉传奇》中胡亥关于当皇帝享天下的言论 ,冲击太大,失去了判断力。加之自身并未享受过种种不同快乐,也很有享受物质快乐的欲望,所以不能在此虚伪的得出结论。但是作为一个享受过并还会坚定的占有和寻求金钱、地位、权利范畴之外的快乐的人,我必须要承认,这种属于生命本身和精神世界的快乐的确会带来内心的悸动,灵魂在喧嚣中安宁。但在自得的安宁之后,每每一看心灵鸡汤、励志言论,自己又心虚与自己不求上进了,大有三毛在许下“愿做一个拾荒者”的

文档评论(0)

anm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