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闲话东北菜
文/陈晓林
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有主、副食之分。顾名思义,主食,米面也,乃主要食物。副食,肉菜也,乃辅助食物。不知何时起,国人的主、副食结构发生了变异,副食反辅为主,主食倒成了陪衬。正如钱钟书先生所云:“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
至于这种食物结构的变化是否科学,可当别论。但菜在饮食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真可谓“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主”。
据西方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六百多种,比他们多六倍。自宋代,中国的菜肴风味流派已初步形成。汴京、临安街市出现了北食店、南食店、川饭店、素食店。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酒楼是很见规模的。
现如今,中国到底有多少菜系,一直众说纷纭。有川、鲁、粤、淮扬四大菜系说,也有川、鲁、粤、苏、湘、沪、闽、淮扬八大菜系说。不论几大菜系,总之是没有东北菜的份。由此说来,在中华饮食文化典籍中,东北菜是入不了“系”的。
入不了系谱,总能入菜谱吧?我翻阅了一本1966年第一版、1980年再版,曾七次印刷的《大众菜谱》,亦大失所望。此谱收入244种家常菜,每一种菜均标注原产地名,源自东北的只一种—“汆白肉。”清代学者袁枚留下的那本美食名著《随园食单》,也大都说的是江浙美食,并无东北菜什么事。
这,不免使东北人汗颜,继而不平且愤愤然。
细细想来,这也难怪。中国人是把一日三餐认真地当功课来做的,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家和雕塑家,色、香、味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连深藏不露的舌头也被调动起来,成为美食的鉴赏工具。中国烹饪的特色是煎、炒、烩、烧、蒸、炖,五味调和,达到色、香、味俱全。按此标准,东北菜无论用料抑或烹饪技法,都不免有些单调、粗放。
唐宋以来,国人即喜把菜分为两类:一类是酒菜,名曰“按酒”(又作“案酒”);一类是饭菜,名曰“下饭”。家常东北菜,既下酒,又下饭,且养人。东北即有“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小葱蘸酱,越吃越胖”、“吃的粗,长的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如果从现代养生学上论,东北菜的用料,如大白菜(民间早有“百菜不如白菜”之说)、大萝卜、土豆、油豆角;蘑菇、木耳、山野菜,以及大豆腐、干豆腐等的确是上品。就是粗放的烹制,食用方法也有利于保持菜的营养成分。东北汉子和姑娘都长得高高大大,大概与常食东北菜不无关系。
地道而传统的东北菜,尤其是东北之北的黑龙江菜,做菜的主要方法有“三”,我称之“东北菜三大法”:
一是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菜肴同样培育出一方人口味之喜好,甚至影响到一方人之情性也。东北人饮食习惯的养成,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有关。北方,尤其是黑龙江,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炖菜,味醇汤浓,既可饱腹,又可御寒。无论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酸菜)、鲶鱼炖茄子、大鹅炖土豆、白菜炖豆腐,还是多种菜投于一锅的乱炖,都离不开一个“炖”字。炖的方法也简单、豪爽之极,将各种菜品一股脑投入大印铁锅中,用文火慢慢炖,这种返璞归真的做菜方式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融合。而慢炖的过程又使得各种配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让人体味到东北人性格中的“亲和”。
二是烀(半蒸半煮)。夏秋交替,在东北好过其他任何季节。田野里五彩纷呈,农家院硕果累累,可吃的东西多,蔬菜瓜果最丰盛。烀苞米,烀土豆,烀南瓜(东北人称“窝瓜”),烀茄子,成为这个季节的美味。
东北人买苞米论“穗”,不论“棒”,扒皮去胡,茄子洗净,土豆冲洗后对半切开,然后将做酱的材料如辣椒切碎,葱也切碎,再加点油,放入鸡蛋碗里打均匀,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全部摆放上铁锅笼屉,加足水,大火烧开,改中火咕嘟。土豆、茄子、南瓜先熟,苞米需要烀的时间长些,待铁锅里飘出香味,苞米粒儿有裂开的时候,就基本熟了。嫩嫩的苞米,一咬一包浆。把土豆弄碎,茄子撕条,拌上鸡蛋酱,加点手撕的大葱叶,贼香!
对于东北菜的这个“烀”,东北人也不知怎么解释好,也可以理解成煮苞米,蒸茄子吧,但东北人叫“烀”,粗粝豪气又风味十足。
三是蘸(蘸酱菜)。蘸酱菜离不开酱。大酱的发明,是东北人一大杰出贡献,下酱的传统起源于东北的满族。从前,满族先民在森林和草原上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常把谷物炒熟,或磨成面子做成炒面,食用起来方便。但在野外时常被雨水淋湿,发酵,又舍不得丢掉,于是用盐一搅当菜食用。这其实是早期的大酱。大酱具体分两种,一种是盘酱﹙多在盘中食用﹚,一种是大酱﹙没经过炒熟工序﹚。在东北,一日不可无酱,每餐不可无酱。蘸酱菜吃菜也吃酱。在我看来,香臭的、略稀的农村“二大酱”更有味道。
因气温常年较低,东北不利于细菌繁殖,所以有生吃蔬菜的习惯,各家餐桌上更少不了一盘应季的蘸酱菜。萝卜、青椒、尖椒、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