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 - 分茶研究
.研究背景
分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烹点茶的方法,但是随着末茶的消亡,今人之于分 茶,知其名者已经是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具体内容。而且由于现代中国的饮茶 高度物质化,与生活态度基本无关,以及史学研究侧重于政治、经济等传统学 科等内外原因,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相 反,在日本,由于茶道的刺激与启发,茶文化研究尽管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 承认,但是作为史学家的“副业”,尤其是为了满足茶道爱好者提高修养的需 要,仍有一定数量的论著问世。因为日本茶道对于中国茶文化有着传承关系, 为溯本求源,日本的茶文化研究不时涉及中国,汉学研究京都学派领袖之一的 青木正儿先生曾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研究,并在 1962 年出版了《中华茶书》,其 中就提出分茶的原意是在大型容器里点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饮用,宋徽宗 《大观茶论》所介绍的就是分茶。 [i] 然而至今已超过 40 年,除了其子中村乔 先生在二十多年后重新注释《大观茶论》时指出分茶法始见于陆羽《茶经》之 外, [ii] 没有将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宣化辽墓中有五幅清晰、精美的饮茶壁 画,本文拟从研究张世卿墓后室西壁和张世古墓后室西南壁上的两幅壁画出 发,印证以文献史料,比照以出土文物,探讨分茶的烹点方法,在解明分茶这 一古代生活技术的同时,也为现代末茶的复兴提供技术依据和历史经验。
.分茶的沿革和基本程式
“分茶”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 才有分茶”, [iii] 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开始。晋代的史料如何呢?杜育在《猶 赋》里说“酌之以匏”, [iv] 即使用瓢斟酌茶汤;在《神异记》中,丹丘子向 虞洪祈讨茶时使用了“瓯牺之余”的说法,“牺,木杓也。” [v] 在中国茶史 上,匏、牺之类的杓子是分茶的专用工具,这意味着晋代确实存在分茶。汉魏 画像砖所描绘的宴饮场面,在比较显目的位置上画一个甚至多个大型容器,容 器里还放着一把杓子,分茶的斟酌方式就源于这种斟酒方法,就是在宣化辽墓 壁画里也有同样的画面。杜育说“式取公刘”, [vi] 不仅表明他以酒器为基准 选择茶器,还是对晋代饮茶以饮酒为基本模式加以模仿的状况的真实写照,这 是中国饮茶在形成的时期就具备了完整的形式与充实的内容的根本原因所在。
虽说都是分茶,各个时代还是有相当的差别,烹茶法与点茶法的使用就是 唐宋分茶的主要区别之一。
《茶经》所介绍的分茶是烹茶法,一面加热,一面制作茶汤。“初沸则水 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 *左卤,右臽)( * 左卤,右监)而钟其 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策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 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 * 左饣,右孛) 均。” [vii] 即当水初沸时,先加盐调味;二沸时取出一瓢水,一边用筷子激烈 搅拌开水中心,一边用则舀取适量末茶放入釜的中心。等到开水剧烈沸腾,再 到入事先取出的那瓢水,阻止开水沸腾,养育茶汤的泡沫。最后把茶汤分盛小 碗,尤其要注意泡沫的均匀,然后供饮。
《大观茶论》所介绍的分茶是点茶法,把已经烧开的水倒入盏盂里加工茶 汤。赵佶根据加开水的次数,把整个点茶过程分成七个部分(七汤)。
头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愈猛,先须搅动 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 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一次加入的水量要视茶末的数量而定, 目的是把茶末调成胶糊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能直接冲入茶末之上。使用 茶筅搅拌时也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由此奠定点茶的基础。
“第二汤自茶而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 渐开,珠玑磊落。”第二次注入开水要求来回成一直线,块注快停。
“第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 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第三次注入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 至此为止茶汤的颜色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尚啬,筅欲转梢宽而勿速,其真精华采既已焕然,轻云渐生。”第 四次注入开水的量要少,茶筅的搅拌频率也要低一些。
“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 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香气尽矣。”第五次注入开水时要视至此为止茶汤 的状况而决定击拂方法。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第六次注入开 水时如果泡沫已经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即可。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第七次注入开水主要看 茶汤的厚薄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就完成了。
点完之后的茶汤分盛入小碗供饮,除了要求各碗的茶汤分舀均等,还要注 意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也要均匀,即“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viii]
三.分茶茶器
分茶不仅见于文献记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