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内容提要】?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范仲淹/士风/先忧后乐 ??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世人寡廉鲜耻,唯利益之所趋,少道义之所存。欧阳修对此感慨良多,云:“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缙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四)赵宋代周而起,除了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之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士风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的转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新的士风皆在形成过程之中。至宋仁宗时期,这一转变过程才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宋史·范仲淹传》言: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脱脱:《宋史·范仲淹传》)? 一、宋代士风转变的背景 宋代士风的转变,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和基本措施密切相关。宋代开国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宗室、后妃、外戚、宦官等四种政治势力采取极力抑制的方针策略。这种抑制的结果是士大夫势力的一枝独秀。换句话说,宋代统治者选择了“与士大夫治天下”,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这种治国基本方针被固定为“祖宗家法”,为宋朝历代皇帝所遵循。如宋太宗对宰相李昉等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宋徽宗诏曰:“人君所与共治者,惟辅弼大臣。”(徐松:《宋会要辑稿》)文彦博也曾对宋神宗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  宋代统治者选择“与士大夫治天下”,还基于对士大夫阶层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使他们坚信士大夫阶层绝对可靠,这个政治群体只有依附皇室才能发挥其政治作用。皇帝信任这个阶层,因为权力可以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成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组成成分来自科举考试。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同时,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推行弥封、誉录之法以严格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行为,保证了科举考试中“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原则的实施。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替中下层知识分子拓清仕进之路,帝王的作为甚至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公平”原则。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三月,因翰林承旨陶榖之子陶邴试进士合格,名列第六,宋太祖“遽命中书复试”,并诏曰:“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复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三月,“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四月,宋真宗特别“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做法就是要为”孤寒”出仕拓清道路,同时抑制“势家”的形成。开宝八年(公元974年)二月,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这将帝王的良苦用心表达得一清二楚。?  进入仕途后,这些来自下层的知识分子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主体部分。如宋太宗时的宰相张齐贤“孤贫力学,有远志”,名臣王禹僻“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王曾“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名臣范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欧阳修“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

文档评论(0)

177****7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